阻力訓練如何幫助你的心臟更健康 | 心臟健康 | 有氧運動 | 心血管疾病


有氧運動(即心肺訓練)長期以來被視為心臟健康的關鍵。然而,力量訓練或阻力訓練同樣能帶來令人驚喜的心臟益處。

臨床指南現已將阻力訓練納入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管理方案。運動流行病學家兼運動學家阿曼達.帕盧克(Amanda Paluch)向《大紀元》表示:「即使每週僅進行兩次阻力訓練,每次15至20分鐘,也能產生顯著效果。」然而,美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達到足夠的訓練量。

阻力訓練如何鍛鍊心臟

「心臟和骨骼肌一樣,也是一塊肌肉,會對阻力訓練產生反應並做出相應調整。」特拉華大學運動生理學教授、心血管健康專家香農·藍儂(Shannon Lennon)告訴《大紀元時報》。

在舉重時,胸腔壓力會上升,回到心臟的血液暫時減少,導致心輸出量短暫下降。為了應對這種壓力,心臟會讓左心室(主要泵血腔室)的壁變厚,使其更強壯,更能承受壓力,即使在高負荷下也能保持良好運作。

研究顯示,阻力訓練能改善多項心血管健康指標,包括:

降低血壓:特別對輕度至中度高血壓患者有效。即使收縮壓僅下降3毫米汞柱,也能降低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血管死亡的風險。

改善血管功能:增強血管擴張能力,提升血流。

改善血脂:使「好膽固醇」(HDL)上升8%~21%,「壞膽固醇」(LDL)下降13%~23%,甘油三酯降低11%~18%。

減少內臟脂肪:雖然阻力訓練可能不會顯著減重,但能維持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並減少內臟脂肪。每增加1公斤肌肉,每天約可多消耗21卡路里。

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中低強度阻力訓練可減少氧化壓力,並具有抗發炎作用,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因此,每週進行一到三次阻力訓練,每次不超過一小時,即能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40%~70%。即使不額外進行有氧運動也有效,但若結合兩者,效果更佳。

有氧 vs. 阻力訓練

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對心臟和血管的影響方式不同:

有氧運動(如跑步或騎自行車):會使心臟腔室變大(而非變厚),提升心血管效率,讓每次心跳能輸出更多血液。同時消耗更多卡路里,並將血液輸送至活躍肌群,以滿足更高的氧氣需求。

阻力訓練:當下消耗的卡路里較少,但能增加肌肉量,長期提升基礎代謝率。

兩種運動各有優勢。若能結合(也稱「混合訓練」),效果最佳。根據2023年美國心臟協會聲明,混合訓練可將死亡風險降低40%~46%,而單做有氧或阻力訓練僅能降低18%~29%。

建議做法:

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強度有氧,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或兩者結合。

每週至少兩天阻力訓練。

阻力訓練實施要點:

頻率:每週至少兩次,涵蓋主要肌群(胸、背、腿、核心等)。

強度:使用個人RM的60%–80%重量(RM=能以正確姿勢舉起的最大重量)。每組8–12次,重複1–3組。

器材:健身器械、自由重量、阻力帶或徒手。

形式:可採「站點式」(先完成一個動作再換下一個),或「循環式」(每個動作一組後輪流切換)。

進階:逐漸增加組數、重量、次數或縮短休息時間。

2-for-2 原則:若連續兩次訓練都能多做兩下,即可增加負重。

阻力訓練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

許多人誤以為阻力訓練只適合年輕或健康人群,或對心臟病患者存在風險。事實上並非如此。

運動流行病學家帕盧克(Paluch)表示:「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逐漸流失肌肉,因此阻力訓練反而更重要。」

過去醫學界曾擔心心臟衰竭患者做阻力訓練會造成結構惡化,但研究發現並非如此。如今,阻力訓練已被納入心臟復健計劃。

注意事項:在開始阻力訓練前,應諮詢醫師。患有不穩定型心絞痛、近期心肌梗塞、失代償性心衰、嚴重心律失常、重度高血壓或主動脈夾層等狀況的患者,應避免高強度訓練。

對心臟病患者而言,建議從低強度開始,確保姿勢正確,逐步增加強度,並在過程中留意症狀。為了安全,在舉重時應避免憋氣用力,以免血壓急劇升高。

作者簡介:Zena le Roux是一名健康新聞記者,擁有調查健康新聞學碩士學位,同時也是一名專注於功能營養的認證健康與養生教練。她接受過運動營養、專注飲食、內在家庭系統和應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專業訓練。她目前在私人診所執業,並在一家英國健康學校擔任營養教育講師。

原文 How Weight Lifting Strengthens Hear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刊於英文大紀元網站

責任編輯:衛泳#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健康網》流感疫苗開打!研究:接種可降低猝死、中風危險 – 自由健康網

健康網》膽固醇高非關蛋黃 醫揭真正元凶 – 自由健康網

蒂姆·庫裡(Tim Curry)在2012年之後在使用健康和輪椅的情況下公開了。 | ARCH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