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提醒,老化絕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70歲的張先生喪妻,獨居,生活可自理。右膝關節退化時有疼痛情形,需使用護膝並服用藥物,偶爾會與三五好友至郊區爬山。然而他最近開始失眠、情緒低落,不願外出,且對老化症狀感到害怕。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因此前來心理師門診求助。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惠娟指出,「老化」是人生必經階段之一,人的身體、心理、社會等層面皆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開始改變,在老化階段,生理功能開始變差、社交和學習功能逐漸衰退,是自然發展中的動態過程。在這階段的長者可能因為許多因素而產生不適應的身心症狀,如:失眠、社會退縮、情緒問題等。
老化過程恐面臨3狀況 心理師:超越老化有撇步
陳惠娟表示,老化過程恐面臨3狀況,而學習「超越老化」,面對老化的人生意義是重要課題。
●身體生理功能退化的焦慮:這個階段可能需要開始服用慢性病藥物,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出現退化的徵兆,生理功能變差也可能限制可以從事的活動,以及面對未知疾病的無法掌控感等都可能讓人有焦慮感受。
●社會互動的減少:屆齡退休後未安排適當紓壓的日常活動。年紀漸長後,身旁同齡親戚好友,以及最親近的伴侶相繼過世,上述情況都可能讓長者逐漸減少人際互動,影響社會連結的力量。
●年輕時未處理的議題浮現:有些長者在人生晚期,容易回想起過往的負向經驗,這些事件在過去往往未被好好消化,因此時常會出現後悔之前的決定、對曾犯過的錯誤自責等狀況。
陳惠娟表示,老化可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也絕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即便可能必須面對生理病痛,但在晚年仍可以選擇自己該怎麼過活。在老年階段,可以試著覺察隨著人生經驗增長所帶來的韌性,用不同角度去看待這個階段可能面臨的失落,接受身體功能及社交連結改變是自然的過程。
在老化階段仍可持續的享受生活中的新體驗,維持適度的社會互動。如果有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困擾,也可以嘗試求助醫療專業人員,像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練習撫平失落感,接受目前自我的狀態而好好的過日子。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