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比健康人高出39%;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別以為大肚腩只是胖,它還會影響你的大腦健康!台灣神經科醫師暨腦科學博士鄭淳予分享,2025年8月發表在權威期刊《神經學》的大型研究,追蹤UK Biobank超過46萬人長達15年,發現大腦退化風險顯著增加: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比健康人高出39%;基因加乘效應:如果本身帶有巴金森氏症的「遺傳」風險,又同時有代謝症候群,風險更是上升至2.58倍。
鄭淳予在臉書專頁「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表示,2025年4月同樣發表在《神經學》的研究也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年輕型失智症風險高出2成、「女生」有代謝症候群,失智風險增加幅度約為男性的兩倍;每多一項代謝症候群成分,巴金森風險就疊加,多一項多14%、失智風險也疊加,最多共增加至70%。
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服用降血壓藥物)。
●空腹血糖偏高:≥100mg/dl(或服用降血糖藥物)。
●三酸甘油脂偏高:≥15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巴金森氏症與失智差別
鄭淳予說,雖然巴金森氏症與失智二者都是「神經大腦退化性疾病」,但其實是兩種不同問題:
●巴金森氏症:以「運動障礙」為主,手抖、動作遲緩僵硬、走路小碎步、駝背不穩,早期思路清晰,常伴隨睡眠與情緒問題、便秘等。
●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主要是「認知與記憶障礙」,記憶力、語言溝通能力和判斷力會逐漸退化。
高風險族群
●家族有失智、巴金森氏症病史。
●步入中壯年、40歲以上。
●久坐辦公室,無規律運動。
●有代謝問題,血壓、血糖、血脂問題未治療
●出現早期警訊:便秘、嗅覺減退、睡眠障礙、情緒起伏。
大腦代謝健康檢核表
●規律運動維持健康腰圍:每天20分鐘運動,不只改善代謝,還能延緩大腦退化,改善步態、平衡和情緒。快走、慢跑、騎單車都很好。有氧和核心運動並進更棒!聚焦「腰圍」與「體脂」而非只看體重,維持「健康腰圍」(男<90cm,女<80cm)是關鍵。
●開始吃MIND麥得飲食:這是能保護大腦神經的飲食法,核心在於抗氧化、抗發炎。
1.多吃:深綠色蔬菜、莓果、堅果、豆類、全穀類 。
2.少吃:紅肉、加工食品、油炸物和甜點 。
3.減少高油、高糖、高鹽食物、戒菸、節酒。
●定期量測三高指數:在家定期量「血壓」,並安排健康檢查來追蹤「血糖」與「血脂肪」。發現問題就勇敢面對,及早治療與控制,效果通常都不錯。
●優質睡眠與適度紓壓:睡個好覺能幫助大腦清除廢物,建議每晚睡足7-9小時。練習正念呼吸、冥想、瑜伽等,來紓解壓力。
●保持大腦活躍與社交連結:持續閱讀、學習新技能,並維持與親友互動,提升大腦的「認知儲備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