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泰簽署備忘錄啟動醫療 AI 跨國驗證:讓驗證「走出去」、算力「拉進來」、資料「留在地」 | GeneOnline News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22 日,衛福部資訊處與瑪希敦大學(Mahidol University)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共同啟動醫療 AI 模型的跨國驗證合作,目標是加速智慧醫療產品商品化與臨床落地。自 113 年起,衛福部資訊處補助成立四家「臨床 AI 取證驗證中心」,完成符合國際 FHIR 標準(FHIR)的跨中心醫學資料庫,並建置支援聯邦學習(Federated Learning)的 AI 訓練平台;開發者與學研團隊可在不移轉資料情況下進行更貼近臺灣人群的驗證縮短食藥署取證時程,同時促進電子病歷在倫理框架下的應用。此舉,被形容為為臺灣智慧醫療打造一條「加速發展的高速公路」。

臺灣驗證、泰國試點、雙向付費驗證,讓臨床實證更貼近不同人群與醫療體系

此次合作聚焦醫療人工智慧模型驗證,採三軸並進:其一,在臺灣醫院啟動驗證——瑪希敦大學將推薦醫療 AI 模型,送入具備跨域驗證聯邦學習機制資格的臺灣醫院進行臨床驗證;其二,建立泰國試點驗證場域——臺灣醫院與瑪希敦大學附屬醫院協作,在泰國設置 AI 模型驗證試點;其三,推動國際跨域付費驗證——臺灣或泰國廠商開發之醫療 AI 模型,可在雙邊醫院進行付費驗證,具體條件由雙方議定。這套路線圖,一方面強化產品外部驗證的可遷移性,另一方面也讓臨床實證更貼近不同人群與醫療體系

聯邦學習為樞紐:強化隱私、提升泛化、降低基礎設施壓力

合作核心將以衛福部資訊處設立的聯邦學習中心為樞紐,串聯四家臨床 AI 取證驗證中心:多機構在不共享資料前提下協同訓練模型,提升資料隱私安全性,增進模型泛化(能夠處理一般性問題)能力穩定性;由於資料不跨機構傳輸,可以將資料洩露風險降至最低;各院所也可使用自身算力參與訓練,降低對集中式高效能運算的依賴,對跨國合作形成務實利基。這套創新的外部驗證機制,不僅在臺灣屬首創,在國際上亦具突破性,吸引更多泰國內外智慧醫療企業與研究團隊投入,形塑政府主導、民間整合的合作生態。

以政策牽引產學研,對接泰國國家人工智慧戰略與行動計畫

簽約由衛生福利部資訊處李建璋處長與瑪希敦大學校長 Piyamitr Sritara 共同簽署;泰方見證人包括副校長 Cherdchai Nopmaneejumruslers 與 Nopraenue Sajjarax Dhirathiti;臺方則由亞洲理工學院李百祺校長、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張慈映副所長見證。四家臨床 AI 取證驗證中心的關鍵推動者 — 臺中榮總吳杰亮副院長、高雄長庚林祖功副院長、亞東醫院洪芳明副院長與國防醫學院林嶔副教授皆出席,展現深化合作的決心。

同時呼應泰國「國家人工智慧戰略與行動計畫(2022–2027)」雙方以「AI 醫療模型國際驗證研討會」交流臺灣三大 AI 中心的治理與落地實務,涵蓋落地取證給付等關鍵議題;並拜會泰國衛生部資通訊技術處處長 Dr. Araya KhaiMook,參訪瑪希敦大學附設 Siriraj 醫院 — 該院與新創合作積極,對取證驗證意願濃厚。這些互動,期望加速跨國驗證合作由願景轉化為日常的推進速度。

在產業端,FHIR 對跨機構資料互通與結構化治理扮演關鍵角色;在法規面,取證時間縮短有助產品快速抵達臨床「最後一哩」;在技術面,聯邦學習資料不出院、模型去旅行,於是隱私不打折、效能不妥協。當驗證「走出去」、算力「拉進來」、資料「留在地」,臺灣與泰國便能以雙樞紐、多點位的布陣,為醫療 AI 打開更大的臨床外部性市場可預測性。此合作備忘錄是一次制度設計的輸出,也是一次臨床證據鏈的重新架構。當驗證體系一體成形,商用落地自然水到渠成。

參考資料:
https://www.mohw.gov.tw/cp-16-84022-1.html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