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基因醫師張家銘據國外文獻指出,眼神出現4徵兆是大腦退化初期現象。(示意圖/Pixabay)

俗話說「眼睛是靈魂之窗」,也能反映大腦是否健康。有醫師指出,眼神渙散、對焦失準等狀況,可能暗示大腦功能正在退化,國外醫學界發現,透過眼球移動的變化,能及早發現神經退化的徵兆。

基因醫師張家銘最近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據國外醫學界文獻指出,「掃視眼動」指的是眼睛在視線快速轉換時的動作,例如從左邊螢幕移到右邊、掃視一張臉時的跳躍式移動,這代表大腦各區協同運作的成果,期間牽涉到額葉、頂葉、基底核、腦幹、小腦等部位。

當這些眼動出現延遲、錯誤或不穩定,反映背後的神經網絡已經出現細微異常。有科學家發現,掃視眼動能測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甚至腦震盪的蛛絲馬跡,比傳統問卷或部分影像檢查更敏感和即時;例如,患者在日常生活看似一切平常,進行掃視測試發現反應遲緩、看字容易跳行、對視覺刺激反應慢等現象,就是與額葉的抑制控制、工作記憶與注意力整合能力出現障礙有關。

張家銘醫師指出,若在日常眼神出現4徵兆,包括看東西常常跳過目標、看字吃力花更久時間、頻繁眨眼和對不到焦,皆可能是額葉、大腦頂葉或基底核功能退化的早期訊號,應提高警覺。

至於要如何展開對大腦的「保護行動」,張家銘醫師建議,可以透過規律運動、營養補充、良好睡眠與紓壓及腦部刺激訓練。最後張家銘醫師提到,未來的神經健康不再只是等生病才處理,而是可以透過眼睛、掃視,提早看見、提早介入和提早照顧,我們的眼神,其實早已悄悄透露:「是時候,好好關心大腦了。」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更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成年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五成,重度肥胖(BMI≥35)更是健康高風險族群,亟需專業醫療介入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圖片提供/亞東醫院)

亞東醫院形體美容醫學中心長期致力於體重管理與健康促進,透過跨團隊整合照護,協助眾多病患成功減重、改善健康。50歲的賴先生長期因工作壓力與不規律飲食導致體重逐年上升,直到健檢報告顯示三高與BMI超過37.5,才驚覺健康亮紅燈,決定尋求醫療專業協助。在團隊陪伴與個案管理支持下,他在7個月內成功減重27公斤,脫離三高風險,重拾健康生活。

跨團隊減重團隊,量身打造非手術健康方案

亞東醫院形體美容醫學中心為患者進行全面性的健康評估,量身打造非手術的減重方案,整合多專業醫療資源,包括:減重諮詢門診、營養科衛教、個案管理師、團體運動課程、藥物輔助治療、非侵入性雷射溶脂。

透過系統化且持續性的追蹤與調整,亞東醫院減重團隊不僅協助患者穩定達成減重目標,更致力提升患者的健康自主管理能力。全方位、多面向支持體系,幫助患者建立長期且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終改善整體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

減重不應孤軍奮戰,醫院全方位支持患者

亞東體雕減重團隊醫師阮廷倫指出,減重的最大挑戰,不在於飲食限制或運動計畫,而在於如何克服心理壓力與生活慣性的束縛。因此我們非常重視病患的情緒管理與動機支持。透過個案管理師與團隊持續陪伴,建立良好醫病互動關係,讓患者在每一次回診與交流中都能獲得肯定與力量,是這次減重成功的核心關鍵。

個案管理師林蓶彤補充,減重從來不是一場孤軍奮戰,而是一個需要全方位支持的歷程。從營養攝取、運動習慣、情緒穩定,到回診追蹤,我們提供的不只是計畫,而是一套可以持續落實的生活方式轉型策略。

營養平衡不流失,蛋白質與維生素D不可缺

許多民眾在減重時誤以為「少吃就會瘦」,卻忽略了營養均衡的重要,反而導致肌肉流失、代謝下降。亞東醫院營養科主任蘇筱媛提醒,減重過程中,特別是在運動後,適量補充蛋白質與營養素,有助於肌肉修復與提升代謝。

她指出,不論是運動族群或銀髮長者,蛋白質與維生素D對於維持肌肉量與預防肌少症都相當關鍵。亞東營養師團隊也將營養教育納入減重門診,協助病患在控制熱量的同時,保留身體所需營養,避免「瘦了,但變虛」的情況發生。

亞東體雕減重團隊醫師阮廷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情緒管理與動機支持同樣關鍵。(圖片提供/亞東醫院)

亞東體雕減重團隊醫師阮廷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情緒管理與動機支持同樣關鍵。(圖片提供/亞東醫院)

心理健康是減重關鍵,打造健康生活新型態

亞東醫院強調,減重不是短期行動,而是健康生活的起點。透過醫師、營養師與個案管理師的緊密合作,讓每位病患在健康的路上不再孤單。這不僅能減少疾病風險,更可提升心理健康與社會參與能力,尤其對於中高齡族群來說,健康減重不應是壓力,而應是重獲活力與自信的過程。

手刀快來點!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也「跨領域」管起病人的腰圍,主要目的在於預防心臟病發生,促進身體健康;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醫學研究證實,腰圍比體重更能夠代表健康的情況。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指出,心臟科醫師現在開始管病人的腰圍,這是因為心臟病的治療已不斷進化,從控管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治療,進展到腰圍管理,主要目的在於預防心臟病的發生,促進身體健康。

劉中平於臉書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分享,身為心臟科醫師,為了促進病人的心臟健康,現在也「跨領域」管起病人的腰圍。

劉中平說明,醫學研究證實,腰圍比體重更能夠代表健康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他舉例說,一位健身教練身體結實,充滿肌肉,如果以他與另外一位啤酒肚男,皮膚鬆鬆垮垮,肚皮大大的民眾相比,因為肌肉密度高,所以2人的體重和身高可能是一樣的,因此如果使用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體重,是比較不出2位的健康優劣。

然而腰圍就可以比較出2人的不同的。劉中平又說,因為不運動且飲食過量的人,過多的熱量會造成內臟的脂肪增加,肚子突出、腰部變粗。所以可以從腰圍來發現,一個人是不是有過量的脂肪。不只如此,因為內臟脂肪包圍在我們的肝臟、腸胃、還有腎臟的外表,除了囤積熱量以外,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免疫力和發炎反應,一旦堆積過多會造成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更令人擔心的還會產生心血管疾病。

目前腰圍最重要的指數包括有:

●腰臀比(WHR,Waist-hip Ratio):腰圍和臀圍的比值,用軟尺量測腰部最細的尺寸和臀部最大的尺寸相除,得到的比值男性應小於0.9,女性要小於0.85才是健康的身材。

●身體圓度指數(BRI,Body Roundness Index):利用比率公式去計算身高和腰圍的比值,量測腰部最細的尺寸和身高來輸入電腦公式,去計算比例,一般人在2.5-5中間,大於7就表示腰部的脂肪過多。

●腰圍尺寸(WC,Waist Circumference):大部分的醫學機構建議,直接用腰圍的數字就可以判斷健康程度,也可以充分代表內臟脂肪的多寡。建議量測的時候,要摸一下我們的胸部旁邊肋骨的最下緣,還有我們臀部旁邊的髖骨的最上緣,用這2點的中間當作腰圍的量測基準,拿軟尺水平量測就得到我們的腰圍。男性只要腰圍超過90公分(36吋)、女性超過80公分(32吋)就過粗,會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劉中平提醒,做好腰圍管理的工作,瘦下來的方法很多,少吃多動增加熱量的消耗,只要消耗的熱量比吃進去的多,自然就會把內臟脂肪減少下來,也會讓腹部肥胖改善。此外,比較特別的是荷爾蒙和壓力的影響。很多研究發現更年期後,男性和女性都會自然增胖,體重增加個3公斤很常見。平常也要注意避免過大的壓力,會增加腰圍。

劉中平補充,心臟科醫師進展到管理病人腰圍的數字,這都是為了要預防心臟病的發生,希望可以走到疾病的最前端,從治療疾病延伸到預防醫學,幫助民眾一開始就奠定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遠離疾病。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灣世界展望會新營中心於暑假期間,在台南曾文水庫青年活動中心舉辦「健康又節能,快樂一整夏」兒童夏令營,陪伴超過50位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的國小學童,透過兩天一夜豐富課程,學習節能永續、健康生活與情緒照顧的實踐方式。

學童們參與了「節約能源與低碳飲食」、「心情魔法瓶情緒探索」、「居家簡易運動」、「戶外探索實察」等體驗式課程,並透過團康遊戲與志工陪伴,在安全歡樂的氛圍中學習。參與活動的小陵表示,他從情緒照顧課程中學到:「任何情緒都是好的,當心情不好時可以跑步。」透過覺察與紓壓技巧的引導,孩子們逐漸認識情緒、接納自己,並應用在日後生活當中,健康與永續的觀念已悄悄在他們心中扎根。

本次營隊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理念,從健康福祉到氣候行動等面向出發,透過營養飲食課程、居家運動指導與環境永續教育,引導孩子培養正向生活習慣、提升自我照顧能力,同時建立對環境保護的基本認知與責任感。

台灣世界展望會南區辦事處區處長林惠君表示,弱勢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為經濟限制,無法接觸到優質的課外學習與自我探索機會。展望會長期透過兒童資助計畫,提供教育、營養、生活等全方位支持,更致力於透過營隊與活動,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潛能與希望。

台灣世界展望會邀請社會大眾加入資助兒童行列,每月2000元起的捐款,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關鍵陪伴者。讓我們一起用愛陪伴、用行動改變,讓希望不斷延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外界希望沈玉琳早日康復。(圖/翻攝自沈玉琳IG)

沈玉琳驚傳健康亮紅燈,猛爆性肝炎病發腦水腫,住進三總加護病房,消息一出引發外界熱議。如今最新病況曝光,友人澄清沒有昏迷,也沒有腦水腫,也不是住在加護病房,目前還在檢查各項指標,等報告出爐。

據《聯合報》報導,沈玉琳好友透露,可能是因為沈玉琳近期服用不少健康食品,才會導致肝臟負荷過重,並且至少3天沒有想要吃東西,就算多休息情況也沒有好轉,經由愛妻的堅持下,才到醫院進行抽血檢查後,結果發現肝指數、血壓等數字都異常。

友人澄清沈玉琳沒有昏迷,也沒有腦水腫,也不是住在加護病房。(圖/翻攝自臉書)

▲友人澄清沈玉琳沒有昏迷,也沒有腦水腫,也不是住在加護病房。(圖/翻攝自臉書)

目前沈玉琳有發燒和不舒服的症狀,29日晚間住院後,詳細報告還沒有這麼快出來,關於會被傳出病況如此嚴重,可能是因為去三總急診時,電視牆上秀出名字,加上家人很擔心,沒有回應消息,才演變成病況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對於沈玉琳入院消息,電視台也回應:「據玉琳哥助理表示,玉琳哥因身體不適就醫檢查,並無住加護病房。熱吵店一切以玉琳哥健康狀況為優先考量,會持續了解關心玉琳哥狀況,謝謝各界的關心。」同時透露,節目本周將會停棚。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沈玉琳傳住進加護病房!疑猛爆性肝炎惡化腦水腫 友:沒食慾吃健康食品
太辣了吧!豆花妹出道15年無預警脫了 只穿內衣「炸出雪乳」震撼全網
粿粿傳出搬離愛巢?范姜彥豐爆3年婚變 真實心聲全流出:婚姻不是全部
鼻酸!大S墓碑細節曝光 刻「2韓文」洩具俊曄愛稱:Remember Forever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07.29 11:39 臺北時間

時事

當前民眾對食品安全愈發重視,作為日常餐桌上常見的高蛋白低熱量食材,豆腐的製程也逐漸受到關注。但你知道嗎?尤其是嫩豆腐,其所使用的凝固劑從傳統的天然石膏,轉變為現代食品工業常見的葡萄糖酸內酯(GDL),就有專家認為,雖然豆腐口感變得細緻滑順,但料理方法不同,卻可能帶來健康隱憂。

前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官員、現任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師文長安日前在YouTube健康節目《初日會客室》中指出,現代市售的嫩豆腐與傳統製程已有明顯差異。早期常用的天然礦物「生石膏」不僅富含鈣質,製成的豆腐質地綿密、營養價值高。其後因石膏資源減少,業者改用從深層海水中萃取的氯化鎂製成「鹽滷豆腐」,富含鎂質,同樣有助人體健康。

然而,如今多數市售嫩豆腐則改以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文長安解釋,葡萄糖酸內酯雖然是由葡萄糖氧化而來的天然物質,但在轉化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這是一種可能導致細胞功能受損的活性分子,與慢性發炎、老化、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多項健康問題相關。

他強調,自由基在人體中本就存在,適量有助免疫反應,但若累積過多,便會產生氧化壓力,對健康構成威脅。為此,文長安呼籲民眾在食用使用GDL製成的嫩豆腐時,務必經過加熱烹調,以降低自由基的潛在危害。他特別提醒,涼拌豆腐或皮蛋豆腐等未經加熱的吃法,應審慎評估其健康風險。

豆腐作為高蛋白、低熱量的食材,深受減重族群與養生人士喜愛,但文長安提醒,大眾在享用的同時也應關注其製作原料與製程,才能真正吃得健康又安心。

更新時間|2025.07.29 11:3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盧卡·東契奇經常因其體型而受到批評。雖然這位在皇家馬德里開始職業生涯的斯洛維尼亞人很快成為最受歡迎的 NBA 球員之一,入選了全明星五隊,但很多時候他都被指控超重,甚至有人說他「胖」,並質疑他的飲食習慣,因為儘管他有天賦, 他看起來身材走樣了。

這些人在看到東契奇登上《 男性健康 》雜誌的最新封面後,將不得不三思而後行。一篇關於他的體能訓練和嚴格飲食的廣泛文章也發佈在網上。“只是從視覺上看,我會說我的整個身體看起來更好”,東契奇在關於他的身體重建的文章中說。“如果我現在停下來,一切都是徒勞的”。

對於新照片,一些球迷開玩笑說,達拉斯小牛隊總經理尼科·哈裡森在小牛隊的歲月里“羞辱”了盧卡。東契奇在賽季中期被交易到洛杉磯湖人隊,與勒布朗·詹姆斯合作的球隊有一個 充滿希望的開局。不過,在考慮下一個NBA賽季之前,東契奇將再次帶領斯洛維尼亞參加歐洲籃球賽(8月27日-9月14日)。

sportoakimirka / Shutterstock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張語希指出,比起豬排,料理上經常採煎製,熱量低,豬肉多油、熱量高,應避免;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早餐店暗藏許多卡路里陷阱,您知道哪些是熱量地雷嗎?營養師張語希於臉書專頁YouTube頻道發影片分享食物及飲品選擇,推薦蔬菜蛋餅、檸檬雞三明治、蘿蔔糕+蛋、豬排蛋漢堡、燻雞蛋漢堡等5種品項。其中,豬排與豬肉經常為民眾所困惑的選項,她強調,豬肉多油、熱量高,應避免。

健康品項5選擇 避開高油雷品

●蔬菜蛋餅:含有蛋白質、澱粉、膳食纖維,營養均衡,而且熱量只有180大卡;同樣是蛋餅,NG的選擇就是薯餅蛋餅,因為薯餅是油炸的,外面又裹上一層油脂,整份幾乎都是澱粉,只有中間1顆蛋,這個熱量大概就是300多大卡。

另外,她指出,有些人會想要在蛋餅上加「醬油膏」,其實可以,但醬油膏熱量不低且鹹度高,怕水腫者建議就別加了。

●檸檬雞三明治:是所有早餐店「雞」的品項中,少數不是炸的,僅242大卡。

有些人可能會想說點鮪魚三明治熱量應該不高,其實不然。她說,很多早餐店的鮪魚都有另外加沙拉,那沙拉又是油脂,使得整體熱量飆升到400大卡。

●蘿蔔糕+蛋:表面煎得沒那麼金黃,整體熱量大概落在315大卡。1頓早餐大約抓300-400大卡左右。

●豬排蛋漢堡:早餐店的豬排跟豬肉雖然都是豬,但兩者其實有所差異。豬排是里肌,料理上經常是用煎的,熱量比較低,才323大卡;但若換成豬肉蛋漢堡,豬肉有50%都是脂肪,吃起來覺得很香,但熱量也來到485大卡。

●燻雞蛋漢堡:燻雞也是用煎的,沒有太多的油脂,而且大部份早餐店的燻雞都是有去皮的,所以整體熱量算低,大約330大卡;若是選擇卡拉雞,因為有經過油炸,熱量直接來到650大卡。

總結來說,在選擇早餐的時候,要記得挑澱粉及蛋白質煎製的肉類,而非油炸物。此外,針對麵包體的部分,如果把一般三明治換成丹麥麵包,雖然酥脆、口感佳,但油脂含量也高,熱量直接多出100大卡。

飲品挑選原則

許多人吃早餐一定要搭配飲料,該怎麼喝得健康,也有眉角。張語希分成以下3類來推薦:

●奶茶vs豆漿: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對女生身體很好;想喝奶茶,鮮奶茶是比較健康的選項,比一般奶精奶茶來得營養,鈣含量跟蛋白質都比較高。

●紅茶vs綠茶:綠茶為更好的選擇,因為裡面有兒茶素,可以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

●黑咖啡vs拿鐵:早上想要消水腫的人,可以選擇黑咖啡,但最好不要空腹喝;若是腸胃不佳者,則建議喝拿鐵。

她提到,最近很夯的燕麥奶拿鐵,也可以喝,她先前親身實驗,1個月不喝拿鐵改喝燕麥奶拿鐵,發現皮膚竟然變好。不過,她也提醒,燕麥奶裡面沒有奶,不含蛋白質,是由燕麥打成汁製成,成分多為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纖維。

營養師張語希提醒,燕麥奶沒有奶,不含蛋白質,是由燕麥打成汁製成,成分多為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纖維;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研究發現,若能多接觸花園綠地,能夠降低癌症發生風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肥胖經常帶來不少疾病;大家多知道這與個人活動量有關。另外有研究發現,若自家有花園與庭院,發生乳癌與子宮頸癌的機率較低。

有研究指出,經常接觸綠地(例如公園、或是自家有花園)的居民,發生肥胖以及癌症等疾病的發生率較低,特別是若自家有私人住宅花園、庭院的人,罹患乳癌與子宮頸癌的機率較低;研究認為很可能與較多的體力活動,經常曬到太陽帶來的維生素D濃度、人口統計與生活方式改變這些關聯。

一篇刊登在《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之研究,引用英國生物銀行2006年到2010年間,總共279326位參與者數據,並且用地圖系統定義綠地,以及連結癌症登記數據來確定發生率。結果發現有9,550人罹患癌症與肥胖。另外,若住家在100公尺內有較多的私人住宅花園,罹患肥胖以及相關癌症的風險較低。肥胖相關風險降低8%,乳癌風險降低9%,子宮頸癌風險降低20%。

研究指出,這樣的關聯可能與身體活動,維生素D濃度、空氣污染(PM2.5以及二氧化氮)等因素有關。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日有報導指出,有民眾在飯店等公共場所洗澡,沒穿拖鞋,卻感染HPV。(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期有關HPV疫苗的衛教相當常見,讓不少人更加了解何謂HPV。部分人聽到HPV,直覺認為是「性接觸傳染」;但有新聞提到,很多人在飯店洗澡就感染HPV!這是真的嗎?婦產科醫師蘇怡寧解析,若是踩到病毒而感染,稱為足底疣型HPV(皮膚疣),名字一樣卻截然不同。蘇怡寧同時說明生殖器型HPV與足底疣型HPV(皮膚疣)。

蘇怡寧在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表示,近日有新聞指出有人在飯店甚至公共浴池「光腳」洗澡,卻感染HPV。蘇怡寧說明,這個疣跟生殖器型HPV是不一樣的:在公共浴室、泳池光腳,理論上確實可能感染足底疣型HPV(皮膚疣)、但也不常見。至於生殖器型HPV,根據研究幾乎是不可能這樣傳播的。

蘇怡寧表示,生殖器型HPV最主要還是透過性接觸傳染(包含生殖器接觸、皮膚黏膜接觸),母嬰垂直傳染偶爾會發生(如產道感染),至於間接傳染就非常罕見。「理論上」可能透過共用毛巾刮鬍刀,但幾乎沒有明確案例。

另一方面,蘇怡寧也說明生殖器型HPV:引起菜花(生殖器疣)和引起子宮頸癌的HPV,其實都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但引起的型別致病機轉和疾病嚴重程度不一樣。會引起菜花的是屬於低危險型HPV(Low-risk types),譬如說6跟11型,幾乎不會產生癌病變潛伏期也比較短。病毒多在表皮增殖誘發良性乳突狀或菜花狀增生,但不會整合到宿主DNA中,因此幾乎不會導致癌症。

會引起子宮頸癌的HPV則是由高危險型HPV(High-risk types)引起的,譬如說最常見的16或18型還有31,33,45,52,58等等。這些高危險型別具有高度致癌性潛伏期也比較長甚至到10幾年才發病,高危險型的病毒基因可能整合入宿主細胞DNA長期表達E6E7癌蛋白並抑制腫瘤抑制基因,長期慢性感染導致上皮異常增生並可能進展為癌前病變(CIN)甚至子宮頸癌。不過兩者傳染途徑,主要都是透過性接觸傳染,包括陰道、肛交、口交等等,不包含摸到馬桶這類的。

國健署表示,目前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准3種HPV疫苗上市,不論施打哪1種疫苗,皆可預防最重要的第16型及第18型引起的子宮頸癌,保護力約8年。政府針對部分族群,有提供公費施打對象,非補助對象或不想施打公費補助疫苗,可選擇至有提供HPV疫苗接種的醫療院所自費接種。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