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學文獻 網路分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為讓孩子從小開始認識醫學、學習醫療知識,馬偕醫學大學每年暑假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12至15日在雲林麥寮國小舉行,吸引近70位升4到6年級學生參與,並有34位馬偕醫學院的學生擔任輔導,課程包括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小朋友們直呼很有趣。馬偕醫學大學表示,除了增加孩子醫學常識外,也期待讓大學生們培養人際溝通及服務精神。

今年醫學營在馬偕醫學大學校長葉宏帶領下,即使遇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馬偕醫學大學主任邱美妙表示,今年醫學營提供多元課程,教案與活動設計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主要課程有「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希望能動手操作及多認識身體器官,希望能讓孩子深入了解器官的構造、運作。

cnews124250818a03

另外,還有手語與聾人文化教案引導小朋友了解聾人文化,並學習尊重和與聽障、聾人朋友相處,還有「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馬偕醫學大學表示,希望小朋友們學習基本醫學知識後,能培養正確的衛生觀念,打造健康的生活,也期許每一位來參加營隊的小朋友,玩得開心盡興,回家也能把所學到醫療知識傳遞給家裡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讓在地的鄉親也能一起改變生活與衛生習慣,讓身體更加健康。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好市多攜手萬事達卡 刷Costco富邦聯名卡抽東京馬拉松2026參賽資格

毛爸毛媽福音!好市多攜富邦產險推黑鑽會員寵物專屬保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墨新聞|記者黃李舜/台北報導

「哇,原來豬心長這樣喔!」為讓孩子能自小開始認識醫學、學習醫療知識,馬偕醫學大學每年暑假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今年8月12至15日在雲林麥寮國小舉行,吸引近70位升4-6年級學生參與,並有34位馬偕醫學院的學生擔任輔導,課程包括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小朋友們直呼很有趣。馬偕醫學大學表示,除了增加孩子醫學常識外,也期待讓大學生們培養人際溝通及服務精神。

馬偕醫學大學在雲林麥寮國小舉辦小小醫學營。圖為馬偕醫大校長葉宏一。圖/馬偕醫學大學提供

今年醫學營在馬偕醫學大學校長葉宏ㄧ帶領下在麥寮國小舉行,其間即使遇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馬偕醫學大學主任邱美妙表示,本次醫學營提供多元課程,教案與活動設計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主要課程有「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希望能動手操作及多認識身體器官,希望能讓孩子深入了解某一器官的構造、運作。

另外,還有手語與聾人文化教案引導小朋友了解聾人文化,並學習尊重和與聽障、聾人朋友相處,還有「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馬偕醫學大學在雲林麥寮國小舉辦小小醫學營,吸引近70名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大學生擔任輔導員。馬偕醫大新任校長(前排右三)葉宏一也出席。圖/馬偕醫學大學提供

馬偕醫學大學表示,希望小朋友們學習基本醫學知識後,能培養正確的衛生觀念,打造健康的生活,也期許每一位來參加營隊的小朋友,玩得開心盡興,回家也能把所學到醫療知識傳遞給家裡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讓在地的鄉親也能一起改變生活與衛生習慣,讓身體更加的健康。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馬偕小小醫生上課囉 解剖摸骨學童們超興奮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圖/記者蘇榮泉攝)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在地資源有限的雲林麥寮,孩子們少有機會接觸醫學知識。由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這場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即使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馬偕小小醫學營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圖/記者蘇榮泉攝)

馬偕醫學院主任邱美妙指出,營隊課程涵蓋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與醫檢等領域,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其他單元如「手語與聾人文化」引導學員尊重聽障者,「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立委劉建國期望小朋友,能將醫學營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圖/記者蘇榮泉攝)

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馬偕小小醫學營」所提供多元的課程,引導孩子們瞭解醫學院的特色,在教案內,與活動設計了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學生的指導,孩子們能在小學階段接觸基礎醫學與護理知識,有助提升自我保健意識,並為未來培養醫護人才奠基。他期望,小朋友能將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竹山秀傳醫院邀請社區學童體驗醫師工作。(竹秀提供)

近年來兒童的未來志願已悄然改變,「當醫師」的憧憬已不如往年,反而隨著網路和科技的發展,新興職業如電競選手和直播主,因其高度的興趣與娛樂性,對孩子們產生了更大的吸引力。竹山秀傳醫院與前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共同主辦一場「健康促進樂活營—小小醫師營」,16日上午在車籠埔斷層園區地震博物館盛大舉行。

本次活動邀請竹山地區國小2-4年級80位小朋友,透過多元趣味的職人體驗與互動關卡,增加孩子對醫院工作的認識與了解。透過遊戲方式,希望讓孩子更能感受醫院的社會責任和工作中的成就感,為未來的主人翁們開啟醫學世界的大門。

活動中增進醫學知識。(竹秀提供)

活動中增進醫學知識。(竹秀提供)

活動的6項關卡,皆由秀傳醫院同仁親自解說,讓孩童初步了解醫院各單位的工作概要。安排有急救教學、生命起源、藥物調劑、營養保健、健康促進等重要觀念宣導,讓孩童體驗並認識從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到個案管理師等專業職類的工作日常。

6項闖關寓教於樂。(竹秀提供)

6項關卡寓教於樂。(竹秀提供)

竹山秀傳醫院表示,舉辦「小小醫師營」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童能認識醫院特性,並了解預防保健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健康意識,也希望啟發孩童的醫學夢想,為偏鄉兒童注入一股新的學習力量。

急救口訣要記得。(竹秀提供)

急救口訣要記得。(竹秀提供)

活動設計將醫學知識轉化為簡單、活潑的趣味關卡,不僅能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有助於發展其觀察力、分析力、表達力與團隊合作能力。也期望能促進世代溝通,讓健康觀念走入家庭,提高民眾的病識感,進而關注自身與家人的身心靈健康。

秀傳表示讓學童親身參與,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小小地理規劃師磁娃大挑戰;小小護理師我從哪裡來的故事;小小急診醫師搶救大作戰;小小個管師失智友善行動隊;小小藥師藥物調劑站;小小營養師我的餐盤分類賽。

竹山秀傳醫院強調,透過生動活潑的體驗模式,將正確的醫學知識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深植小朋友心中,引導他們認識身體的奧妙及健康的重要性。希望藉由這些豐富的活動,建構屬於孩子的小小夢想,有勇敢追夢的目標。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扶小萍/南投報導


竹山秀傳醫院邀請社區學童體驗醫師工作。(竹秀提供)

近年來兒童的未來志願已悄然改變,「當醫師」的憧憬已不如往年,反而隨著網路和科技的發展,新興職業如電競選手和直播主,因其高度的興趣與娛樂性,對孩子們產生了更大的吸引力。竹山秀傳醫院與前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共同主辦一場「健康促進樂活營—小小醫師營」,16日上午在車籠埔斷層園區地震博物館盛大舉行。

本次活動邀請竹山地區國小2-4年級80位小朋友,透過多元趣味的職人體驗與互動關卡,增加孩子對醫院工作的認識與了解。透過遊戲方式,希望讓孩子更能感受醫院的社會責任和工作中的成就感,為未來的主人翁們開啟醫學世界的大門。

竹山秀傳小小醫師營闖關 啟發醫學夢

活動中增進醫學知識。(竹秀提供)

活動的6項關卡,皆由秀傳醫院同仁親自解說,讓孩童初步了解醫院各單位的工作概要。安排有急救教學、生命起源、藥物調劑、營養保健、健康促進等重要觀念宣導,讓孩童體驗並認識從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到個案管理師等專業職類的工作日常。

竹山秀傳小小醫師營闖關 啟發醫學夢

6項關卡寓教於樂。(竹秀提供)

竹山秀傳醫院表示,舉辦「小小醫師營」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童能認識醫院特性,並了解預防保健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健康意識,也希望啟發孩童的醫學夢想,為偏鄉兒童注入一股新的學習力量。

竹山秀傳小小醫師營闖關 啟發醫學夢

急救口訣要記得。(竹秀提供)

活動設計將醫學知識轉化為簡單、活潑的趣味關卡,不僅能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有助於發展其觀察力、分析力、表達力與團隊合作能力。也期望能促進世代溝通,讓健康觀念走入家庭,提高民眾的病識感,進而關注自身與家人的身心靈健康。

秀傳表示讓學童親身參與,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小小地理規劃師磁娃大挑戰;小小護理師我從哪裡來的故事;小小急診醫師搶救大作戰;小小個管師失智友善行動隊;小小藥師藥物調劑站;小小營養師我的餐盤分類賽。

竹山秀傳醫院強調,透過生動活潑的體驗模式,將正確的醫學知識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深植小朋友心中,引導他們認識身體的奧妙及健康的重要性。希望藉由這些豐富的活動,建構屬於孩子的小小夢想,有勇敢追夢的目標。

更多新聞推薦

環境部成立「災後復原南部辦公室」 彭啟明:優先完成這三大任務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圖/記者蘇榮泉攝)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在地資源有限的雲林麥寮,孩子們少有機會接觸醫學知識。由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這場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即使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馬偕小小醫學營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圖/記者蘇榮泉攝)

馬偕醫學院主任邱美妙指出,營隊課程涵蓋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與醫檢等領域,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其他單元如「手語與聾人文化」引導學員尊重聽障者,「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立委劉建國期望小朋友,能將醫學營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圖/記者蘇榮泉攝)

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馬偕小小醫學營」所提供多元的課程,引導孩子們瞭解醫學院的特色,在教案內,與活動設計了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學生的指導,孩子們能在小學階段接觸基礎醫學與護理知識,有助提升自我保健意識,並為未來培養醫護人才奠基。他期望,小朋友能將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19年11月4日,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以下簡稱「ME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頂尖的醫學科學家共聚,展現癌症、愛滋病等醫學領域的最新前沿進展,推動先鋒醫學與大眾健康的連接,啟蒙對真實醫學的認知。此次ME大會由騰訊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NEJM醫學前沿》(全球頂級全科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集團旗下期刊)共同打造。

ME大會開幕前夕,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發表寄語,希望通過ME大會,「引導更多人關注生命、認識自我,通過權威醫學科普提升大眾健康,減少病痛之苦。」他同時表示,「希望‘科技向善’成為公司使命與願景的一部分,引導我們善用科技,讓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更好地造福人類。」

首屆ME大會的主題是「生命之問」,意圖通過探索人體微觀世界,追尋人類的進化之路,點亮大眾對醫學理性認知的啟蒙之光。與會嘉賓包括美國麻省總醫院肝癌研究主任朱秀軒,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危機干預研究室主任費立鵬、《NEJM醫學前沿》執行主編,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歐洲外科腫瘤學會會長Tibor Kovacs,美國麻省總醫院腫瘤中心臨床主任David P. Ryan,特別分享嘉賓邱晨以及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

全球頂尖醫學專家聚首 關注醫學前沿突破

在今年ME大會的舞台上,全球頂尖的醫學專家和特別分享嘉賓,分享了癌症、愛滋病、轉化醫學等多個先鋒醫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和研究成果,以權威和準確的知識,搭建起一座先鋒醫學與大眾健康之間的橋樑,向更長的人均壽命、更便捷的治療方式、更豐富的疾病治療選擇發起挑戰。

開場嘉賓朱秀軒教授是肝癌和膽管癌領域的國際權威專家,牽頭領導多個重要突破性臨床研究,為肝膽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他在演講中表示,「中國的肝癌患者占了全球總數的一半,精准醫學和靶向治療已得到應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成為肝癌治療標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劑已在肝癌取得突破;膽管癌的最新研究進展是基於其基因特點和新發現的可治療的靶點,已開發出新的靶向藥物。這些將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希望。」

李太生多年來致力於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及研究,近二十年來,在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的支持下,為我國重大傳染病愛滋病的臨床診療及免疫學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他和團隊歷經艱辛,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愛滋病臨床研究之路,引領了我國愛滋病臨床治療方向,極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愛滋病治療水準。由他牽頭制定的進一步優化愛滋病抗病毒治療「中國方案」,也被寫入《中國愛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在李太生團隊的努力下,中國的抗艾治療方案成了迄今為止國際範圍內性價比最高的方案,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模式。「讓愛滋病如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成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只要堅持好好治療,則完全可以實現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是他對愛滋病治療的期許。

被譽為「當代白求恩」的加拿大學者費立鵬,紮根中國幾十年推動了中國結合臨床精神病學和公共衛生學研究自殺問題,並領導建立了中國首個自殺人群的系統性救助和干預機構。他認為:「自殺並非無法預防,自殺干預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希望更多人可以學習和瞭解預防自殺的基本知識,增強全民心理健康素質建設。」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首位華人副主編,《NEJM醫學前沿》執行主編,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為中國和國際的交流搭建了雙向溝通橋樑,她說:「心血管疾病、腦卒中等慢病已成為中國公共健康的頭號大敵,近年來中國臨床研究水準正在顯著提高,我們希望將國際最前沿的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引入中國,不僅傳遞給專業醫學人士,也能通過可靠的科普平台將專業資訊‘翻譯’給大眾。」

推動了基於真皮皮瓣的乳房重建等乳腺癌治療技術創新的Tibor Kovacs,帶來了自己的新觀點:「外科手術將在未來20年發生極大改變,手術不僅能治療還能預防疾病,更加微創、精確、可預期,而科技正是帶來這些改變的最有力因素。」

長期致力於胃腸道癌相關研究,美國麻省總醫院腫瘤中心臨床主任、哈佛醫學院終身教授David P. Ryan致力於癌症研究和知識普及,他在會上提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血液分析……癌症不同的療法已經出現並在不斷優化。更重要的是,患者應該如何選擇、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如何與醫生合作並理解治療相關的重要資訊,癌症知識的普及可以幫助患者全面地面對癌症。」

搭建大眾與真實醫學的橋樑 重塑互聯網醫學科普

前沿醫學的探索推動著人類對自身的認知,從根本上改善著健康和生命的體驗。同樣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先鋒探索和醫療知識交到大眾的手上。

事實上,許多足以改變很多人生命的醫學新成就,很多患者甚至基層醫生都還不知道。例如,曾經談之色變的白血病,因為CAR-T免疫療法令部分白血病有了治療希望;「不死的癌症」紅斑狼瘡,正變為慢性可控……

「在穿越真實醫學與大眾認知的鴻溝中,互聯網作為大眾獲取資訊的首選工具,是醫學科普中的重要力量。」但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同時指出,虛假醫療廣告、無權威來源的偽科學謠言,不僅給大眾健康帶來了傷害,也加劇了醫患矛盾,互聯網醫學科普需要一次重塑,向「深水區」發展。

為此,騰訊也打造了專業醫學科普平台——騰訊醫典,以「專業化、體系化、易用化、開放化」為核心,構建可信賴的互聯網醫學新科普。

在專業化上,騰訊醫典以醫生專家撰寫和審核,取代互聯網「小編式洗稿」,形成科普新主體。在體系化上,騰訊醫典構建了全學科多病種的結構化醫學知識樹,取代單點的、碎片化醫學知識,形成醫學科普新格局。在易用化上,騰訊醫典以富媒體、3D視化技術讓「硬核知識」看得懂,形成醫學科普新載體,並打通微信、QQ流覽器、企鵝號等各大億級流量內容平台,實現醫療科普知識在移動互聯網中的隨手可及。在生態化上,以全社會聯動推動醫學科普,取代單體作戰,形成推動醫學科普的新生態。

截止2019年10月,騰訊醫典已與3000名醫學專家建立了合作,其中兩院院士和學科帶頭人超過百人,覆蓋病種數量超過10,000個,不僅覆蓋常見病,也包括腫瘤等重疾和慢性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的公眾號平台,也接入騰訊醫典科普內容,為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指導。此外,騰訊醫典也與國家藥監局新聞中心達成合作,推動全民用藥安全科普。2019年8月,騰訊醫典還和人民網達成戰略合作協定,共同打造權威健康科普智庫——「人民醫典」,以其結構化疾病知識圖譜為核心支撐,以人民網的權威指導和全媒體管道支持,推動專業醫生創作科普、全民分享傳播科普、提升全民健康素養行動計畫的全面落地。

全社會聯動 構建醫學科普新生態 

大眾對醫療知識的渴望與需求,也迫切需要更多權威醫學專家及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建。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屠呦呦向ME大會發出的賀信中指出:「醫學工作者不僅需要潛心研究自己領域的課題,也應該承擔向大眾普及準確權威的醫學知識的責任,生命健康關乎人類共同命運,醫學界和企業對於醫學科普的聯合關注順應了這一發展潮流。」

會上,騰訊醫典宣佈將與《NEJM醫學前沿》聯合推出「新療法·好消息」科普專欄,希望以講故事的科普方式,把硬核的臨床診療新理念、新進展,送到用戶手邊。

與此同時,為更好的推動更多專業醫生加入到專業科普生態中。雙方還聯合啟動「青年醫生短視頻科普大賽」,通過豐富的短視頻傳播,助力青年醫生開啟醫學科普之門,與青年醫學科普之星共同成長,共同為大眾帶來高品質的醫學科普內容。
「我們深知,醫學科普這件大事無法以騰訊一己之力做好,我們願意用開放的生態,凝聚醫學的智慧力量,以互聯網科技力量,共同架起醫者與民眾之間的信任橋樑。」張猛表示騰訊醫學ME大會和騰訊醫典只是構築互聯網醫學新科普的第一步,騰訊也將通過持續的努力,為提升國民健康素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圖/記者蘇榮泉攝)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在地資源有限的雲林麥寮,孩子們少有機會接觸醫學知識。由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這場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即使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馬偕小小醫學營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圖/記者蘇榮泉攝)

馬偕醫學院主任邱美妙指出,營隊課程涵蓋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與醫檢等領域,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其他單元如「手語與聾人文化」引導學員尊重聽障者,「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立委劉建國期望小朋友,能將醫學營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圖/記者蘇榮泉攝)

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馬偕小小醫學營」所提供多元的課程,引導孩子們瞭解醫學院的特色,在教案內,與活動設計了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學生的指導,孩子們能在小學階段接觸基礎醫學與護理知識,有助提升自我保健意識,並為未來培養醫護人才奠基。他期望,小朋友能將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在地資源有限的雲林麥寮,孩子們少有機會接觸醫學知識。由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這場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即使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

馬偕小小醫學營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圖/記者蘇榮泉攝)

馬偕醫學院主任邱美妙指出,營隊課程涵蓋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與醫檢等領域,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其他單元如「手語與聾人文化」引導學員尊重聽障者,「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立委劉建國期望小朋友,能將醫學營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圖/記者蘇榮泉攝)

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馬偕小小醫學營」所提供多元的課程,引導孩子們瞭解醫學院的特色,在教案內,與活動設計了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學生的指導,孩子們能在小學階段接觸基礎醫學與護理知識,有助提升自我保健意識,並為未來培養醫護人才奠基。他期望,小朋友能將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

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