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京城東南,GE醫療北京基地的智慧工廠雖然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米,但生產出的手術機、CT、X光機等多種高端醫療設備和探測器等零部件,供應全球100多個國家。這是「北京智造」水準的縮影,也是中國大陸醫療設備行業首家「燈塔工廠」。


在這座工廠,工人並不多。一處角落裡,不起眼的骨科手術機產線只有百米左右長,每45分鐘就可以下線一台。「別看這條產線只有20名工人,但產量相當於我們在海外的一座工廠,而海外工廠則需要兩三百名工人。」GE醫療北京影像設備製造基地總經理馮健說。






「整個流程、方案的設計,都是在中國這邊做出來的。」馮健介紹,由於僅使用十分之一的勞動力就有了更高更穩定的產出,今年海外兄弟工廠也對北京基地的這條產線有了極大興趣,計畫來這兒學習,建條類似的產線。


最近,GE醫療北京基地迎來了第3.5萬台探測器的下線,實現了量產規模與工藝精度的雙重突破。各種型號的CT機中,探測器被譽為「CT之眼」,是最核心的成像部件之一,其精度直接決定成像品質。過去,這些成像晶片需要人工調配,現在通過AI演算法就能實現智慧匹配,整個流程從過去的5小時壓縮至10分鐘。


AI加持不僅限於這一個關鍵環節,該基地用工廠積累的超過60萬次生產經驗訓練出AI質檢員,在探測器材料篩選的早期階段,就能「揪出」超90%的原材料品質問題。


「智慧製造、AI所需的資源、配套,在中國市場上掃一圈都能找到。」馮健說,智慧製造加持下,北京基地裡的每條產線都可以實現混線生產,X光機、手術機、血管機的產線都相當於GE醫療在海外的一座工廠。


「北京產」正在「惠全球」。作為GE醫療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製造基地,北京基地已經成為其全球最大的影像設備製造基地。截至今年上半年,乳腺機、X光機、骨密度儀累計發運超2.5萬台,骨科手術機設備全球發運超2萬台,GE醫療全球銷售的CT中60%產自北京基地。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在醫療創新的世界裡,再前衛的技術、再宏大的構想,若無法真正走入市場與臨床實踐,終將失去價值。這篇報導,就是要說明台灣如何逐步成為醫療新創跨越技術與資本之鴻溝的關鍵跳板。

跨國登場:16 組醫療新創齊聚台北,台灣成國際落地熱點

全體講者與與會者合影留念(來源:主辦單位)

2025 年 7 月 25 日,「2025 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會期間,由比翼生醫(BE Health)、臺北醫學大學(TMU)與秀傳醫療體系(SCHS)聯手主辦的「2025 TMU x BE x SCHS Demo Day」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以「Bridge to Beyond」為題,本屆活動吸引來自 9 個國家的 16 組醫療新創團隊,橫跨 AI 診斷、數位療法、精準醫療、醫療器材等多元領域,呈現新創如何「穿越技術、資本與臨床的三重障礙」。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首次海外參與團隊數量超越台灣本地新創,來自日本、瑞士、澳洲、南非、新加坡等國,充分體現 PoC Program(Proof of Concept Program)持續攀升的國際吸引力。台灣的地理與醫療體系優勢,正讓其成為亞洲醫療創新落地與市場進入的最佳入口。

資本對接臨床:國際講者論疫後新創擴張策略

在醫療創新的世界裡,再前衛的技術、再宏大的構想,若無法真正走入市場與臨床實踐,終將失去價值。(來源:主辦單位)
在醫療創新的世界裡,再前衛的技術、再宏大的構想,若無法真正走入市場與臨床實踐,終將失去價值。(來源:主辦單位)

論壇焦點「Capital Meets Clinical: How MedTech is Scaling in a Rebounding Market」邀請來自美國、日本、台灣的四位產業要角對談疫後新創的擴張挑戰與機會。

Trinity Life Sciences 董事總經理 David Uffer 開宗明義指出:「PoC without Proof of Market is pointless.」(若無市場驗證,再多技術研發也徒勞無功)——點出醫療新創不可忽視商業化策略設計。

日本京都大學創投(Kyoto University VC)Nobuhiro Yagi 則從日本觀點切入,指出當地對「深科技醫療創新」(deep tech in healthcare)的需求正快速上升,大學創投角色愈顯關鍵,能有效串連研發、臨床與產業落地。

來自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資深經理高佩菁則強調台灣的雙重優勢:「不只是技術實證地,更是資本試驗場。」讓亞洲資本市場有更多嘗試與布局空間。

Woods Capital 合夥人 Natalie Torin 則揭示 ESG(環境、社會、治理)資本與家族辦公室近年高度關注醫療領域,預示「健康科技」(HealthTech)將成為未來影響力投資的新焦點。

媒合成果豐收:臨床與市場鏈結並進,台灣再下一城

本屆 Demo Day 現場成果良好。16 組團隊與北醫、秀傳等醫療單位洽談臨床驗證合作,具體包含:專科醫師一對一諮詢、TFDA(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法規諮詢指導等;另在商業推進面,東南亞、日本市場拓展專案與國際創投媒合亦同步展開。

這場由產學醫三方合力打造的平台,不僅展示「台灣即驗證基地」的實力,也進一步奠定其為亞洲醫療創新鏈結與落地的合作樞紐地位。從實驗室走進市場,從構想到現場,這些醫療新創在台灣正邁出扎實的一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越南最大公立醫療聯盟規劃的2025年全國跨院醫學會議於7月26日於越南平陽省世貿展覽中心舉辦。(圖/秀傳提供)

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越南最大公立醫療聯盟規劃的2025年全國跨院醫學會議於7月26日於越南平陽省世貿展覽中心舉辦,本年會議由越南醫界龍頭河內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平陽省綜合醫院、峴港總醫院、嘉來省總醫院、和宣光省河江總醫院五家領頭公立醫院共同主辦,參加的醫師和護理師超過一千位。

會議特別邀請秀傳醫療體系國際事務部長張武修教授(亦任台越醫療生技產業協會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及「集研生醫(JY BioMed)」醫療長張博翔醫師,還有執亞洲AI醫療診斷牛耳的采風智匯(AIM)曾慶宗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等專家演講。

▲會議特別邀請秀傳醫療體系國際事務部長張武修教授及多位專家演講。(圖/秀傳醫院提供)

張武修教授特別針對本年大會主題「加強術後恢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提出新方案;張教授身兼亞洲健康識能學會發起人及世界健康識能學會副理事長,更以現任台灣健康識能與傳播學會理事長的身分,在大會開幕第一場專題演講特別提醒,提升病患接受手術前後的健康識能計畫,可以大大減少手術後的併發症,有效縮減住院天數,避免出院後的再入院率,以及大幅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更能提升手術病人的滿意度,讓現代外科手術的治療達預期效果。張教授並提醒在場數百位外科醫師,卓越的外科手術,如果輔以術前後與病患的充分溝通、減少病人憂慮、藉由清楚有效的訪談,可短時間內提昇病患健康識能,將可大大改善醫療的成效。

▲張武修教授在大會開幕第一場專題演講特別提醒,提升病患接受手術前後的健康識能計畫。(圖/秀傳醫院提供)

集研生醫醫療長張博翔醫師介紹臍帶間質幹細胞(UC-MSC)及其外泌體在術後恢復應用上的潛力。透過引用前瞻性科學研究,並強調集研生醫於臨床等級製造、美國FDA 開發型新藥(IND)核准與藥品主文件(DMF)登錄等方面的國際成果,彰顯該治療與介入平台在安全性與臨床轉譯潛力上的領先地位。作為全球細胞外再生醫療的先驅者,集研生醫致力以創新療法滿足汲待解決的臨床需求,並積極尋求與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策略性國際合作,加速在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市場推動臨床研究,共同邁向術後照護新紀元。

▲張教授並提醒在場數百位外科醫師,卓越的外科手術,如果輔以術前後與病患的充分溝通、減少病人憂慮,可短時間內提昇病患健康識能,將可大大改善醫療的成效。(圖/秀傳醫院提供)

采風智匯運用廣泛使用的 X 光和超音波設備,為全球廣大老齡化人口提供便利且快速的智慧精準醫療服務,因應最常見的慢性骨骼和心血管疾病。此外,骨質密度(BMD)是評估骨骼健康與預測骨折風險的關鍵指標。在越南已獲准的AIM 旗艦產品 DeepXrayTM 更已輔助各醫院加強骨折預防和病患照護,30秒內即可完成分析及產出報告。AIM 數據科學副總裁曾慶宗博士以「AI估算骨質密度:提升骨質疏鬆照護與骨折預防」的演講,分享來自台灣多家醫學中的臨床應用成果與研究資料。

▲采風智匯運用廣泛使用的 X 光和超音波設備,為全球廣大老齡化人口提供便利且快速的智慧精準醫療服務。(圖/秀傳醫院提供)

張教授亦指出,新冠疫情之後台灣和越南雙邊持續醫療技術的交流合作,加上雙方生醫產業的接軌與臺灣精良生醫產品成功落地,不僅擴展並助益台灣生醫產業在海外市場更受到高度的評價,從過去單純技術分享,逐漸轉型爲研發製造與人才培育合作,從單ㄧ科技擴展爲整體生醫群組的整合,不僅能夠共創越南超過一億人口期待大幅提升的醫療服務品質與量能,共同嘉惠雙方民眾醫療的需求,更開闊台灣生意產業在新南向發展中與傳統產業整合,再創台灣生醫的國際佈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創新聞 記者吳月惠/高雄報導】炎炎夏日不僅是出遊好時機,更是體質調理的黃金期!義大癌治療醫院中醫部李長殷主任提醒,隨著「三伏天」即將登場,民眾不妨把握中醫經典療法-三伏貼,在夏季陽氣最盛之際,為身體打下健康底子,冬季不再為過敏、氣喘所苦!

為什麼要貼三伏貼?三伏貼源自中醫「冬病夏治」理論,透過在特定穴位敷貼溫熱性藥材,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並增強免疫力、調整體質。李長殷主任表示,這項療法已廣受好評,特別適合容易感冒、手腳冰冷、體質偏寒者。

義大醫療中醫自7月7日起至8月9日推出三伏貼門診,由專業中醫師、藥師與護理師團隊協助,提供安全、專業的三伏貼療程。三伏貼適合反覆感冒、過敏、支氣管炎、氣喘體質者,尤其是兒童與中老年人。

不過以下三類人需特別留意:(1)皮膚過敏或濕疹傷口者:避免貼敷,以免誘發不適。(2)孕婦與發燒者:應避免使用刺激性藥材。(3)重大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劑者:建議事前諮詢中醫師評估。

2025年三伏天時程出爐,依據農曆節氣推算,2025年三伏天時間如下:初伏:7 月 20 日(日)~ 7 月 29 日(10 天)中伏:7 月 30 日(三)~ 8 月 8 日(10 天)末伏:8 月 9 日(五)~ 8 月 18 日(10 天)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隸屬於科技部之財團法人機構–國家實驗研究院之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STPI)。自2003年開始打造『市場 + 策略 + 專利』之知識創新服務網站,提供產業最新動態與專業觀點。

 市場趨勢報告:國內外科技產業市場趨勢報告,特色之一:微機電及奈米相關議題之通訊、光電、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等。
 產業新聞:國內外主要新聞電子報有關重點產業新聞。
 市場報導:最新報導全球及台灣地區高科技產業市場。
 產業策略評析:從創意思考與創新策略,評析企業轉型或升級以提昇市場競爭力。
 專利教室:使研究單位與私人企業,能更積極與堅定的累積對專利情報利用能量,及早建立本身企業的智慧財產權戰略。
 專題聚焦: 以蒐集具前瞻、新興或熱門的產業技術及市場資訊,除彙整其國內外資料之外,並提供資料全文服務。
 產業情報掃描:針對全球網站:官方、學研機構和企業單位,蒐集所公開產業技術研發與市場調查等具高參考價值資訊。
 資料庫或專業網站:訂閱光碟資料庫、科技電子期刊/資料庫,並蒐集國內外高優質免費查詢網站連結。
 全球專利資訊檢索:蒐集台灣、中國大陸、日本、美國、歐洲全球主要地區專利查詢服務網站 。
 全球技術交易網:蒐集全球主要的技術移轉及交易服務網站。
 產業資訊服務電子報:每週五出刊 免費訂閱
 專業資訊諮詢服務:協助會員資訊蒐集(專利、技術與市場)及諮詢服務
 本站文章授權媒體使用:依案件收費,價格面洽。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理財周刊記者顏瓊真報導】2025亞洲生技展自7月24日起在南港展覽館舉行,台化(1326)子公司台塑生醫以「生技領航、永續健康」為展出主軸,完整展現從預防到治療的全方位創新成果,聚焦精準檢測、精準修護、精準治療三大面向,展現台灣生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台塑生醫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合作開發的ExoLife技術,有望成為預防與延緩帕金森氏症的重要解方。而IKC®免疫細胞療法則運用長春藤X台塑生醫的專利技術,在肺癌二期臨床試驗中展現超越現有療法的整體存活期成果。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本次生技展,不僅展現台塑生醫在精準醫療的科研成果,更展現了從預防、檢測、修護到治療的全方位佈局,象徵著對守護人類健康與推動產業永續的承諾,也體現了持續創新、深耕台灣、放眼國際的經營理念。」

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主圖圖右)指出,未來20年發展核心重點為醫療、醫材、醫藥、生技等方向,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合作開發的ExoLife 技術,經由動物的臨床實驗,發現對「巴金森氏症」具有明顯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此次展覽,台塑生醫結合核心研發與臨床應用,展出多項亮點技術:

 一、 精準檢測:推出次世代Bio-FET生物晶片平台,結合半導體與生醫技術,有望實現多項疾病的早期快篩;以及一次可檢測流感A/B型與新冠病毒的二合一快篩試劑,強化臨床防疫效率。

二、 精準修護:展出ExoLife外泌體技術,以細胞與動物實驗證實其神經保護與修復效果,可有效預防與延緩帕金森氏症病程;另有MelanBloom 三重喚黑因子,突破黑髮再生科研,啟動黑色素細胞生成、移轉與定位三重機制,實現白髮逆轉。

三、 精準治療:攜手長春藤生命科學,展出專利IKC®免疫細胞療法,於肺癌二期臨床試驗展現顯著療效,為患者帶來全新治療契機。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療器材製造商Boston Scientific(BSX-US)於週三公布第二季財報,受惠心臟醫材產品銷售強勁,不僅每股盈餘超越市場預期,公司更上調2025年全年財測,激勵股價盤前上漲2.3%。

Boston Scientific目前專注於兩大產品主軸:心血管醫療(Cardiovascular)手術醫材(MedSurg)

心血管醫療業務包含心臟節律管理、心臟介入治療、電生理學與外周介入等,明星產品如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Farapulse脈衝場消融系統與SYNERGY藥物塗層支架皆在全球市佔名列前茅。

MedSurg部門則聚焦於內視鏡與泌尿醫療技術,包括創新的一次性內視鏡EXALT系列、泌尿系統的LithoVue腎鏡與治療前列腺增生的Rezum系統等。

Boston Scientific於台北設有代表處,負責銷售、通路與售後服務,積極搶占心血管與微創醫療商機。

心臟設備推升營運,主要成長動能穩健

在醫療手術量逐步回升的趨勢下,Boston Scientific旗下心臟醫材產品Farapulse與Watchman成為第二季主要成長動能。這兩款設備採用非侵入式脈衝場消融技術,有效用於治療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疾病。分析師指出,醫院手術量出現高個位數年增幅,顯示市場需求強勁。

其中,Farapulse系統專為間歇性心房顫動患者設計,目前已獲美國核准,並與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JNJ-US)的Varipulse、美敦力Medtronic(MDT-US)的PulseSelect等產品競爭脈衝場消融(PFA)系統市場。

根據財報,Boston Scientific第二季調整後每股盈餘為0.75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0.72美元。心血管部門營收達33.4億美元,總營收為50.6億美元,雙雙優於預期。

同時,公司將2025年全年調整後每股盈餘預測自原本的2.87至2.94美元區間,上調至2.95至2.99美元。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表示,台以討論的議題皆與人道援助、衛生醫療相關。(記者黃靖媗攝)

〔記者黃靖媗/台北報導〕港媒南華早報及以色列媒體報導,台灣承諾在以色列屯墾區投入捐款建設醫療中心,引起爭議。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表示,台以討論的議題皆與人道援助、衛生醫療相關,台灣雖然不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會員,但仍以行動落實WHO倡導的「健康無國界」原則。

蕭光偉今日於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指出,以色列執政聯盟國會議員的泰勒(Ohad Tal)今年5月訪問台灣,在台期間,有機會親身體會並瞭解到我國秉持衛生無國界的精神,多年來在國際社會上積極從事人道醫療援助,包括在友邦派駐醫療團,以及在中東地區對敘利亞難民及巴勒斯坦人民進行人道援助。

蕭光偉指出,泰勒當時十分肯定我國人道援助與公衛成就,也認為我國是全球公衛合作不可或缺的優質夥伴;台灣與以色列在2006年簽署雙邊衛生合作協定後,衛生醫療一直是兩國重要的合作領域,泰勒因此邀請並安排我國駐以色列代表李雅萍進行參訪,就台以雙邊醫療合作前景交換意見。

蕭光偉說明,我國相信「健康無國界」,疾病也無邊界,台灣目前雖不是WHO正式會員,不過仍以行動落實這項由WHO倡導的原則,同時希望能為世界上欠缺醫療資源的民眾提供必要的關懷與及人道協助,這也是李雅萍前往當地的原因。

對於違反國際準則的質疑,蕭光偉說,國際上希望能夠禁止,在當地從事投資跟貿易, 但台灣與以色列討論的議題,都與人道援助、衛生醫療合作有關。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發展AI不可或缺數據與人才。當各行各業都在搶佔AI人才,醫療院所雖然手握大量臨床數據,在競價過程中,能爭取到的AI資源卻有限。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表示,ChatGPT雖然為醫療界帶來啟發和鼓舞,實際應用上卻出現斷層,「就是理想很豐滿,但每天現場的應用卻非常骨感。」

他舉例,現況下護理人員在病房蒐集到病患資訊,需要回到護理站再輸入到電腦;值班結束、口頭交班後,也經常要回頭補上文字版本「回憶錄」。此外,醫生看診時,耳朵一邊聽病患主訴,眼睛要同步盯緊螢幕,忙著敲鍵盤寫入病歷,「從病患的角度,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奇怪醫生怎麼攏咧看電腦?』。」

為了解決這些醫療現場的痛點,工研院於7月21日宣布集結亞東紀念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與奇美醫院,共同成立一支「醫療AI國家隊」,正式啟動「MedBobi 2.0整合平台」。

以臨床上常用的溝通術語訓練AI模型,MedBobi目標是將醫療院所各自為政的AI孤島串連起來, 打造一個能聽懂全台灣口音、從旁輔助臨床決策的AI助手,不僅要將醫護人員的行政時間從30分鐘銳減至3分鐘,更要將醫師的目光,從電腦螢幕重新還給病人。

從「聽打員」到「副駕」,MedBobi 2.0象徵AI代理化的未來

MedBobi平台的核心理念,是為醫護人員打造一個AI助理。工研院2024年推出的1.0版本「醫護聲易通」,已經成功在亞東醫院落地,主要扮演「聽打員」的角色。它透過語音辨識,將護理師與病人的對話即時轉為護理紀錄文字,減少文書作業負擔。

然而,1.0版本解決的是「減勞」的問題,2.0版本則要挑戰「加值」。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解釋,MedBobi 2.0的核心是從單純的行政支援,進化為具備臨床判斷能力的「智慧決策醫護系統」。它不再只是聽寫,而是能「聽懂」對話中的醫療術語與臨床情境,並進一步提出建議。

「它最後還有『P』,是Plan(計畫),連藥名都寫了。」邱冠明以平台展示的一個急診情境為例,AI助理不僅記錄了病人的頭痛症狀,也在最後自動生成建議,建議醫生開立某項藥物來止痛。

也就是說,MedBobi 2.0勾勒的是AI代理(AI Agent)的未來,從一個被動的紀錄工具,搖身一變成為能主動分析、提出建議的「副駕駛」,像是臨床紀錄可以一路轉介到醫囑系統,由另一個AI代理接手,根據病人相關資料給予用藥、劑量建議,「只等著醫生說 approve,一鍵同意,這樣就結束了。」邱冠明說。

各家醫院都有AI,為何工研院要組「國家隊」?

只不過,台灣各大醫學中心早已投入AI研發,也幾乎有各自的AI數據與應用中心,為什麼還需要工研院出面組建國家隊?答案藏在兩個現實挑戰中:口音與規模。

「光是台中4家醫學中心,大家用的系統就有點不同,因為怎麼樣?腔調不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指出,MedBobi加入來不同地區的醫院,一大原因是實務訓練AI模型時,發現語料的口音各有差異。

透過整合北、中、南4大醫療體系的臨床語音資料,工研院希望打造一個能適應不同地區口音和用詞習慣的AI大腦,確保其在全台應用的精準度。

第2個挑戰,則是產業規模。邱冠明坦言,如果每家醫院用自己的IT系統、小規模發展,「中小企業其實不太容易形成一個產業的規模跟氣候。」

換言之,單一醫院的資源有限,即便開發出優秀的系統,也難以形成可複製、可擴散的產業生態。也因此,部分醫院在投入大量AI資源後,常因後續維護和智財權等問題而停滯。

莊曜宇強調,MedBobi 2.0是一個「開放式的合作平台」,目標是讓所有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只要有意願都能加入使用,並且「不要為了所謂智財權或其他相關的問題再煩惱。」

透過工研院打造的底層架構,醫院可以專注於提供臨床場域與數據,自建符合需求的系統。高雄榮總院長陳金順更將此比喻為:「我們現在是遍地開花,那將來有沒有機會藉由這個系統,大家可以變成一統江湖。」

莊曜宇表示,MedBobi 2.0國家隊的策略,是先整合內部力量,將產品在國內多元的臨床環境中打磨到極致,形成一個堅實的「台灣經驗」與「台灣標準」。未來,支援96種語言的平台,也可能輸出到泰國、越南等新南向國家。

延伸閱讀:「推我去曬太陽吧,安德魯!」一文盤點AI醫療案例:我們距離長照機器人有多遠?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Google的醫療AI模型,中醫大附醫被欽點率先導入!憑什麼當全亞洲第一家?
自動判讀腦瘤、肝癌,台灣醫院AI應用遍地開花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