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大紀元2025年07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Lawrence Wilson報導/陳霆編譯)美國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簡稱CMS)週四(7月17日)宣布,有數百萬人同時在多個州加入政府醫療保健計劃,或同時註冊了多種計劃,使納稅人每年因此蒙受約140億美元的損失。

該公告是針對2024年「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兒童健康保險計劃」(CHIP)及「平價醫療法案交易平台」(Affordable Care Act Exchange)註冊數據進行分析後發布的。

調查發現,2024年約有120萬人同時在兩個(或以上)州註冊了Medicaid或CHIP;另有160萬人在註冊了Medicaid或CHIP的同時,也參加了有補貼的Exchange計劃。

這些「重複參保者」總數約為280萬人。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小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聲明中表示:「在川普政府的領導下,我們不再容忍以我們最弱勢公民為代價的浪費、欺詐與濫用行為。」

重複登記會造成資金浪費,卻無法為患者提供額外的醫療照護。

約75%的Medicaid投保人,以及更高比例的Exchange投保人,都加入了「管理式醫療計劃」(Managed Care Plans)。在此制度下,政府每月向保險公司支付一筆固定費用,為受保人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若出現重複登記,政府將為同一人支付兩份保費。

有些Medicaid投保人在搬遷至另一州後,註冊了當地的Medicaid,卻忘記通知原州取消,因此無意中造成重複登記。

也有些情況是,當某些投保人收入增加後,已不符合Medicaid資格,改參加了Exchange保險,但未取消原本的Medicaid註冊。

聯邦規定要求每半年核查一次數據,以剔除重複註冊。但在COVID-19疫情期間,為避免民眾失去醫療保險,這項核查暫停執行。

CMS主任、梅赫梅特‧奧茲醫生(Dr. Mehmet Oz)表示,該機構將恢復定期且徹底的註冊資料審查。

奧茲說:「這正是我們當初在《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中,力爭加強反詐欺工具的原因——為的就是應對這類浪費,並杜絕為同一人的醫療保險重複付款。」

他表示,聯邦政府將與各州合作,在清查註冊名單的同時,避免讓真正有資格的人失去保障。當一名受保人疑似有雙重登記時,將通知兩個州以便核實現狀。

CMS也將通知那些同時出現在Medicaid、CHIP及奧巴馬醫療計劃(Obamacare)名單中的人,要求他們取消其中一項登記,或通知Exchange該資料不正確。

2024年,美國在Medicaid上的支出超過6,180億美元。重複註冊只是眾多浪費支出的一種形式。

《大而美法案》包含幾項條款,旨在確保只有合格受益人才能加入該計劃。

其中一項規定將於2027年10月生效,屆時所有受益人須每6個月驗證一次資格,而非每年一次,以剔除收入超標者與非法居留者。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約有140萬非法移民登記參加了Medicaid。

此外,該法案還要求部分Medicaid投保人,每週必須從事20小時的就業、教育活動、訓練或社區服務活動。這項規定最早將於2027年1月1日生效,僅適用於沒有殘疾,且沒有撫養兒童或其他受扶養人的成年人。

根據健康政策智庫KFF的調查,約90%的共和黨人及超過半數的民主黨人支持這些新規。

然而,進步派智庫「預算與政策優先中心」(Center for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的吉迪恩‧盧肯斯(Gideon Lukens)與伊莉莎白‧張(Elizabeth Zhang)則批評,針對最低工時的要求「造成了行政障礙和繁瑣流程,導致即使是正在工作者、政策中得以豁免者,也可能因此失去保險資格」。

兩人指出:「這些規定也會導致正在轉換工作的民眾失去保障。」

截至2025年3月,約有7,100萬人登記參加Medicaid;另有700萬人參與CHIP計劃,另有約2,400萬人參加平價醫療法案的Exchange計劃。

原文「 Duplicate Medicaid Enrollees Cost Taxpayers $14 Billion a Year: Report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李沐恩#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勁報記者于郁金/花蓮報導】為促進高齡長者身心健康,並搭起世代溝通橋梁,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暑期醫療志工營在花蓮榮家舉辦「幸福祖孫情志工服務」活動,由高中學生志工們精心規劃並全程帶領,以溫馨互動與多元表演,為長輩們帶來一段充滿歡笑與感動午後時光。

活動首先以暖身操熱鬧開場,接著安排精彩國術表演、趣味遊戲及手作活動,最後以直笛演奏及合唱經典老歌圓滿落幕,現場氣氛溫馨而熱絡;學生志工們主動親近長輩交流對話,透過輕鬆互動,建立起跨世代深厚情誼。

花蓮慈大暑期醫療志工營 前進榮家共譜幸福祖孫情

其中,手作活動「動物摺扇」特別受到長輩們喜愛,在學生們細心陪伴與指導下,長者們專注地摺疊與組合,親手完成承載祝福手工扇,更有長輩將其命名為「慈悲結緣扇」;活動最後,學生志工們親手贈送象徵祝福「福慧小香包」予所有長輩,彼此互道珍重祝福,成為這場活動中最溫暖紀念。

花蓮慈大暑期醫療志工營 前進榮家共譜幸福祖孫情

花蓮榮家主任游文勇表示,感謝慈濟大學附中學生在活動中展現關懷與敬老精神,透過實際行動體現對長輩尊重與關愛,並讓青年學子在陪伴中學習同理與服務價值;這場志工服務不僅豐富長者生活,也讓青銀世代彼此學習、共同成長,為榮家注入滿滿活力與溫度。

花蓮慈大暑期醫療志工營 前進榮家共譜幸福祖孫情

花蓮慈大暑期醫療志工營 前進榮家共譜幸福祖孫情

花蓮慈大暑期醫療志工營 前進榮家共譜幸福祖孫情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生David Altchek於美國時間週四去世,享年68歲,他曾執行2千多例的 Tommy John 手術,長期擔任紐約大都會的醫療總監。

David Altchek。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David Altchek的死訊由他擔任該院名譽聯合院長的特種外科醫院宣布,去年,他曾告訴同事,自己被診斷出患有腦瘤。

他曾於1991年至2001年擔任大都會隊醫,並於2005年至2024年擔任醫療總監,1999年至2003年擔任美國戴維斯盃隊醫,以及ATP巡迴賽北美醫療總監, 2005年至2014年,擔任HSS運動醫學和肩部護理部門的聯合主管。

「David Altchek醫生的智慧和創新精神確實造福了他的病人,以及整個運動醫學界,但他最大的影響力在於他熱情友好、關懷備至的性格。」,美國運動醫學研究所生物力學研究主任Glenn S. Fleisig說,「同事、朋友和病人都很喜歡他,並感激我們與他共度的時光。」

David Altchek是骨科醫生Martin Altchek 的兒子,就讀於紐約Middletown高中,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並於 1982 年在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學位。

他曾在紐約醫院實習,後來成為 HSS 的住院醫師,並在Russell Warren 博士手下獲得研究員資格,Russell Warren曾於 1993 年至 1903 年間擔任 HSS 的首席外科醫生,並長期擔任紐約巨人的隊醫。

✎緯來體育台官方網站 【https://sport.videoland.com.tw/ 】

✎緯來新聞網 【https://news.videoland.com.tw/ 】

✎緯來體育台官方YouTube收看NBA LIVE直播 【https://bit.ly/VLsportsNBALIVE 】

緯來體育台-2025 U12世界盃少棒錦標賽-賽程轉播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北榮新竹分院安寧醫療護理團隊默默服務偏鄉、山區後,終於獲得來自企業界的社會支援。(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支持山區的安寧醫療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安寧團隊去年起攜手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由後者贊助山區交通費用,也支援安寧團隊搭乘和泰集團旗下共享移動品牌 yoxi 車隊深入偏鄉。今(2025)年這項公益計畫持續擴大,和泰純青基金會也加入且全額贊助車資費用,大幅減輕醫療團隊與病家的負擔,院方今(17)日以「社區安寧有愛」為名,召開記者會宣布這個好消息。

北榮新竹分院表示,該院的安寧團隊長期深入偏鄉山區提供弱勢鄉親的安寧醫療服務,去年7月有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攜手和泰集團的車隊加入合力,猶如如虎添翼,今年再添和泰純青基金會贊助全額車資,讓他們更加肯定過去的堅持是對的。所以今天的記者會特別安排播放居家安寧影片,紀錄他們在山區照護的點滴,展現醫療團隊醫護人員堅持的身影。

北榮新竹分院院長陳曾基說,偏鄉長者多為經濟弱勢,常以1千元撐起全家1週的生活,車資負擔對其而言非常沉重,即使醫護人員有心,也難以自行負擔交通成本,所以非常感謝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和泰純青基金會啟動的社會支援,讓醫療服務不再因距離而中斷。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的安寧護理團隊長期服務山區。(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北榮新竹分院院長陳曾基(左起依序往右)歡迎和泰純青基金會執行長張琛惠、和泰汽車公關室副理許芷華一起為偏鄉山區的安寧醫療效力。(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北榮新竹分院院長陳曾基(左)、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經理李瑞玲(左)代表雙方締下一起服務山區安寧醫療的合作共識。(北榮新竹分院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焦點時報/記者蔡宗憲報導】因應氣候變遷與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趨勢,高雄市再度走在全國前端,由市政府衛生局、環保局攜手國立清華大學,首創成立「醫療淨零小聯盟」。該聯盟今(16日)於高雄淨零學院正式啟動。市長陳其邁出席啟動儀式時表示,這項計畫結合高雄市9家市立醫院,期望逐步實現醫療產業的整體減碳目標。

陳其邁指出,醫療業占全球碳排放約4.4%,如何推動各醫療院所自願減碳,進而達成減碳目標,涉及多種方法與策略。高雄市政府過去率先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及淨零學院,並編列碳預算,這些創新舉措在全臺各城市中均屬首創。透過多元碳權計畫,高雄正積極推動實質減碳行動,展現領先全國的決心與行動力。

高雄成立醫療淨零聯盟,陳其邁:打造永續醫療產業生態圈

陳其邁也表示,高雄有4家大型醫療機構,如果在小聯盟練兵,包含方法學等可以獲得驗證,當然能夠逐步擴展到各大醫學中心,或臺灣其他主要的醫療機構,落實執行自願減碳的計畫方案。此外,除了醫療產業,各局處亦跟清大有相關合作計畫,將逐步落實。

聯盟透過專業輔導,優先推動高雄9間市立醫院進行自願減量等綠色轉型,並協助醫院申請碳權,結合綠色金融等政策,為醫療永續樹立高雄典範。啟動儀式上,與會貴賓代表藉由澆灌綠色盆栽行動,象徵跨局處與醫療體系的攜手合作,共同灌溉永續未來,並寓意高雄市積極朝2050淨零排放目標,及低碳轉型的企圖與決心。

出席貴賓包含高雄市長陳其邁、民意代表、清大副校長嚴大任、永續學院院長范建得、衛生局長黃志中、環保局長張瑞琿、9家市立醫院代表、中國信託金控、高雄銀行及各界專家、學者出席,共同見證高雄氣候治理版圖開啟新篇章。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縣府頒贈金醫王世典院長榮譽縣民證 表彰推動多項改革 強化在地醫療及長照服務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縣府報導。


點閱率:281


縣長陳福海(左三)親自頒贈「榮譽縣民」證書給金門醫院王世典院長(右三)表彰他對金門醫療發展的傑出貢獻並合照。
(莊煥寧攝)


 縣府為感謝金門醫院王世典院長對在地醫療發展的傑出貢獻,於昨(15)日由縣長陳福海親自頒贈「榮譽縣民」證書,表彰其任內推動多項醫療改革、落實醫療在地化,並積極促進醫療合作,對金門醫療品質提升與和平發展均具深遠影響。
 王世典院長與其夫人昨日下午在副院長陳根雄、秘書陳素嬌陪同前抵縣長室,受到縣長陳福海親切接待歡迎,縣府衛生局長蔡建鑫、民政處長許慧婷、綜合發展處長王中聖等主管在場陪同。
 陳福海縣長表示,王世典院長不僅在專業領域表現卓越,更能與中央溝通協調,是串聯縣府與衛福部之間的關鍵橋樑。王院長自111年9月1日上任金門醫院院長以來,推動多項改革,包括設立西半島門診中心、爭取醫療設備升級、強化在地長照與急重症服務,均展現強烈使命感與行動力。
 縣長陳福海指出,金門醫療長期面臨結構性問題。自1997年起即投身醫療政策,他深知金門因市場規模小,難以留住優秀醫事人才。過去三方共管模式導致責任歸屬不清、效率相對較低。因此他上任後積極爭取中央支持,成功獲得新台幣12億940萬元用於醫療基礎建設,並在人事制度與待遇方面做出突破,以提升醫護人員留任意願。
 在晤談中,王院長也提及,自己剛到金門時為招募醫生傷透腦筋,但在縣府支持下,如今金門醫院護理人員待遇名列部立醫院前茅,未來更計畫增設托育中心、健身房與員工餐廳,營造友善職場環境。他謙虛地說:「金門醫院真的很好,未來一定會更好。」
 除了醫療政策,陳縣長也談到金門在兩岸關係中的特殊角色。他指出,金門不該再被視為戰地,而應成為「和平試驗區」。他認為金門是貨暢其流的關鍵節點,必須回歸理性務實,不再成為兩岸對峙前線。
 陳縣長也提到推動一系列重大建設與發展藍圖,包括:親自參與金門自大陸引水長達16公里的工程,歷經50年來罕見的大旱而不缺水,證明政策的前瞻性與可行性。同時成功推動經濟部增設發電廠,解決金門長年電力不足問題。目前也持續推動「金門國際醫療特區」,藉由修法開放國際醫療服務,將廈門、福建乃至全球作為潛在市場,預期每年可吸引數千萬人次醫療旅遊人潮。
 在醫療政策上,王院長的施政成果亦廣獲肯定。根據衛生局統計,王院長任內促成多項重大突破:成功爭取金門醫院成為職業傷病診治網絡醫院,並推廣「虛擬健保卡」,實現離島醫療數位轉型。與陽明交大合作培育偏鄉醫療人才,推動「行醫醫定行」課程,強化未來醫師對離島醫療的認識與參與。通過國際醫療與觀光醫療機構評定,以「生殖醫學」為發展重點,吸引兩岸患者並提高金門國際能見度。成功爭取健保住院給付加成,並採購神經外科顯微鏡與脊椎微創設備,使腦傷、脊椎病患後送比例降低達80%。將金門醫療服務納入IDS轉型計畫,聘用返鄉醫保生,降低對外部支援依賴。積極推動長照3.0,規劃住宿型長照機構,實現社區照顧網絡與居家醫療整合。支援五鄉鎮衛生所、矯正機關與養護機構醫療門診,並提供場地與人力協助公益團體,強化公共衛生與健康宣導。此外,金門醫院也於112年通過地區醫院評鑑,並獲得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評定,整體設備與服務水準已達區域醫院等級。
 陳縣長對王院長的貢獻表達由衷敬意,並期勉全體醫事人員持續發揮「痌瘝在抱、醫者仁心」精神,共同為提升金門醫療環境而努力。他也承諾將全力支持金門醫院興建第二醫療大樓,解決空間與停車位不足問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圖/恩主公醫院)

武廷融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我們與惡的距離II》近日播出引發話題,劇中胡冠駿一角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而在台灣學齡期兒童與青少年ADHD盛行率高達9.02%,但接受完整治療者更不到1%,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任蔡芳茹表示,「任何時候只要開始治療,都還來得及改善」,而強化「家庭-學校-醫療」三方支持系統才能幫助穩定孩子的狀況,「接住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讓每一次發現,都成為孩子翻轉人生的起點。」

好動還是過動?台灣學齡兒童ADHD「接受治療僅1%」

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數據顯示,台灣學齡期兒童與青少年ADHD盛行率高達9.02%,但獲得正式診斷者僅佔1.62%,接受完整治療者更不到1%。衛福部研究顯示ADHD兒童在物質使用、焦慮、憂鬱、學習障礙、事故傷害發生、死亡率、行為規範障礙七種狀況發生的風險會增加,同時ADHD的治療改善率達80%,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守護孩子未來的關鍵。

不過有許多家長與老師難以分辨孩子是ADHD還是只是比較好動,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任蔡芳茹表示,診斷ADHD須從「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做比較,並觀察是否長期在多個情境中都出現問題。醫師舉例,像拿年齡差距大的兄弟,或女孩和男孩之間來比較都是錯誤的,蔡芳茹建議家長可透過SNAP-IV篩檢問卷進行初步篩檢,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困難、課業退步或人際衝突,應及早就醫進行診治。

ADHD常伴3大障礙! 早期介入治療成效佳

蔡芳茹指出,雖然ADHD的黃金治療期常被劃在6歲或12歲以前,但臨床經驗顯示,「任何時候只要開始治療,都還來得及改善。」蔡芳茹表示,年齡越小,腦部可塑性越高,治療成效越顯著;但即便是青少年或成人,只要透過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輔導,仍能因治療而減少ADHD的核心症狀、改善患者職業、社會及生活功能。

而ADHD常伴隨學習障礙(學障)、情緒障礙(情障)以及品行障礙,有些ADHD患者可能會出現書寫困難、閱讀障礙、數理理解障礙等,需要學校教學資源幫助。而有些患者則是因長期壓力或人際互動被誤解,因而產生焦慮、退縮、自我否定,罹患焦慮或憂鬱症狀,需和心理師或學校輔導老師進行諮商輔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攻擊行為、逃學逃家、違反校規班規、說謊、偷竊等行為問題,就須法治教育與行為治療,讓患者了解社會及學校規範。

醫曝「藥物只是輔助」 家庭支持鼓勵是重點

「我們不是只看孩子有沒有過動,而是要看背後的原因、功能受損程度與合併症狀」,蔡芳茹提及,當父母對ADHD認知、治療態度與未來期望不同時,常會產生對立或互相責怪,對孩子造成巨大壓力。而醫師通常會從願意配合的家庭成員開始,並逐步拉近全家對孩子狀況的共識。透過建立共識、提供衛教資訊、鼓勵參加家長支持團體等方式,協助家庭理解ADHD是一種大腦功能失調,需要醫療與教育資源共同介入,也需要家庭成員共同支持鼓勵。

但有不少家長一樣對ADHD藥物有顧慮,擔心成癮或影響發展。蔡芳茹說明,目前台灣常用藥物多為中樞神經刺激劑,已累積數十年臨床使用經驗,常見副作用如食慾減退、失眠,大多可透過劑量調整或服藥時機改善。「ADHD藥物通常6歲以上才會開始考慮使用藥物」,蔡芳茹表示,年齡太小的兒童,如幼兒園階段,通常會先以行為介入與親職訓練為主;而學齡兒童開始上學後,若症狀嚴重影響學習與社交,就會評估是否需藥物協助穩定注意力與自我控制。她同時指出,「藥物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發展設定目標,並結合行為療法、心理輔導、家庭合作,才能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圖/恩主公醫院)

(圖/恩主公醫院)

 

恩主公醫院兒童發展評估門診 「接住」每一個孩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篩檢後若有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將轉介至各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接受完整的發展性功能檢查。而恩主公醫院也提供6歲以下兒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由兒童心智科、復健科、兒童神經科與耳鼻喉科學等跨科團隊專業共同評估,針對語言發展、認知發展、肢體動作、感覺統合、人際互動、情緒發展等面向進行全面性觀察與診斷。若符合早療資格,可轉介至早療中心,安排語言、職能、物理治療及感覺統合等團體課程。6歲以上兒童則可由精神科與復健科協同診療,針對注意力、學習與情緒提供長期追蹤及治療,設定具體治療目標,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或合併藥物治療。

蔡芳茹強調,對於ADHD的治療,需要強化「家庭-學校-醫療」三方支持系統,除家長配合,鼓勵老師和醫療人員可以有交流,才能幫助穩定孩子的狀況。恩主公醫院透過跨專業團隊與完整早療資源,持續接住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讓每一次發現,都成為孩子翻轉人生的起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灣新聞雲]記者劉鳴龍/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耳鼻喉科醫師陳培榕,自願到花蓮服務長達三十年之久,率先成立「頭頸癌跨科整合治療團隊」,並一路為花東育成留住傑出醫療人才,不遺餘力提升東部頭頸癌患者的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榮獲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頒發2025年「醫療奉獻獎」,表彰其始終如一的付出和貢獻,各界均感實至名歸。

就讀台大醫學院的陳培榕係於1986年,到花蓮慈濟醫院支援擔任實習醫師,因為喜歡花蓮的清淨質樸,加上與世無爭的個性,1993年升任主治醫師,他即自願從台大到花蓮慈院服務;耳鼻喉科從此由他「一人科」開始,白天門診與手術,夜晚照顧病房與急診,全年無休,隨時待命;不論門診到多晚下診,總不忘到病房巡視關懷住院患者。

有鑑於東部地區頭頸癌盛行率高,陳培榕副院長整合外科、腫瘤內科、放射治療、營養、復健等專業,於1998年率先於東部成立「頭頸癌跨科整合治療團隊」,並致力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推動病人的功能保留,造福無數東部病患,晚期病人則為其設計個別化療程,讓患者在花蓮也能獲得全方位照護。

為了培育人才、讓醫療扎根東部,他時常邀請臺大師長前來花蓮協助教學、引薦人才,在東部積極推展研究。由於頭頸部腫瘤手術難度高,他親自指導後進,擔任學生助手,傳承臨床與手術經驗,讓西部醫師盛讚花蓮慈院耳鼻喉科為「大刀的故鄉」。

另外;陳副院長從1999年玉里慈院啟業以來,南下至距離花蓮近百公里遠的玉里看診,至今二十餘年之久未曾間斷;更赴東海岸、台東、綠島等地義診、往診;而在 COVID-19 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他更親自堅守第一線,投入社區篩檢、轉診與遠距照護,守住花蓮地區的防疫陣線。

陳培榕副院長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崗位、守護鄉親,在繼獲得「2016年花蓮縣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2023年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醫療奉獻獎」之後,今年更榮獲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於年會頒發「2025醫療奉獻獎」,以表彰他對偏鄉持續不輟的無私奉獻。

陳培榕副院長強調:身為醫師的本分就是要救人!他只是盡醫師本分,不算奉獻,可以為東部地區盡一份醫師的責任,也能享受東部的風土人情,作育英才,讓病人活得更自信、更健康,對三十餘年的行醫生涯而言,他已感覺「心滿意足」。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7/13 16:53(7/13 17:21 更新)



配合新南向政策「以醫帶商」策略構想,台北榮總12日邀請多家台灣醫療業者出席在越南胡志明市舉辦的國際癌症研討會,台灣業者在會場上展示人工智慧在醫療管理中的應用。(台北榮總提供)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傳真 114年7月13日

(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13日專電)台北榮總近日在越南胡志明市舉辦國際癌症研討會,越南商工總會副主席武新城致詞表示,期盼台灣能加強投資與技術轉移,協助越南醫療體系現代化。活動吸引逾400人參與。

2025年國際癌症研討會昨天在胡志明市登場,活動由台北榮民總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發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秀傳醫療體系以及越南大水鑊醫院共同舉辦,共計400多名台越醫療專家及產業代表出席。

台北榮總表示,這次會議旨在推動新南向政策,深化台越醫療學術交流。為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台北榮總國際醫療中心主任劉君恕及其團隊花了半年時間籌備,包括聯繫越南的醫院、規劃議程以及申請各項活動許可。

研討會共發表37篇學術論文,聚焦「非侵入性癌症治療」、「癌症手術技術」及「智慧醫療新趨勢」三大主題,涵蓋重粒子放射治療、機器人手術、免疫與細胞療法、人工智慧(AI)與大數據在醫療管理中的應用、智慧醫院發展趨勢,以及肝臟與骨髓移植在肝癌及血癌治療中的臨床成果。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台北榮總向越南醫院分享自身在轉型、創新與落實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經驗。他並強調,醫院的核心任務是救人,而非以營利為目的,期盼和越南醫療同業分享這項理念。

越南商工總會(VCCI)副主席武新城(Vo Tan Thanh)致詞時強調,這次研討會再次證明台越醫療產業的合作潛力無窮。越南也期待,台灣能有更多的投資與技術轉移,幫助越南醫療體系現代化。

配合新南向「以醫帶商」的策略構想,台北榮總並邀請多名台越醫療產業代表參與,期盼促進雙邊業者交流合作與業務拓展。台灣業者在會場上展示職業病與慢性病管理系統、醫療影像AI平台、遠距醫療及藥品等多元應用。

越南近年積極提升醫療品質,對台灣經驗的分享相當重視,這次活動除了中華民國駐胡志明市辦事處協助,也獲得越南台灣事務委員會及越南衛生部的支持,顯示雙方對深化醫療合作的高度共識。(編輯:田瑞華)11407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7/12 13:12(7/12 13:51 更新)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攜手台北榮民總醫院、彰化秀傳體系及大水鑊醫院(Cho Ray Hospital)共同舉辦「台越國際論壇」,活動12日在越南登場,論壇匯聚超過40名醫學權威,針對「癌症照護」深入交流。(高醫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巧璉傳真 114年7月12日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12日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與越南胡志明市最大醫學中心大水鑊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拓展跨國醫療與產業鏈結合的合作版圖。雙方未來將推動醫療人員、學術資源等交流。

高醫發布新聞稿表示,高醫攜手台北榮民總醫院、彰化秀傳體系及大水鑊醫院(Cho Ray Hospital)共同舉辦「台越國際論壇」,活動今天在越南登場;論壇匯聚超過40名醫學權威,針對「癌症照護」深入交流。

高醫也於活動期間和大水鑊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MOU);高醫表示,未來高醫與大水鑊醫院將聚焦「推動醫療人員交流」、「促進學術資源共享」、「優化病人照護品質」及「發展共同研究」等領域交流,進一步拓展跨國醫療與產業鏈結合的合作版圖。

高醫提及,高醫院長王照元主講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應用」,獲熱烈迴響。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是傳統定序的升級版本,具備高通量、及時且精準的特性,可有效偵測癌細胞內基因變異,協助臨床醫師為病患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

王照元表示,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讓治療對「人」而非僅對「疾病」,及時為病人選擇最有效的藥物與治療方案不僅能顯著提升治療效果與存活率,更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與資源浪費,為罹患基因突變型癌症患者帶來真正的轉機。

高醫說明,論壇涵蓋「非侵入性癌症治療的突破」、「現代癌症手術」、「智慧醫療與新趨勢」3大主軸,其中高醫副院長戴嘉言剖析「台灣肝癌治療現況」、機械手臂手術中心主任黃敬文探討「大腸直腸癌的精準手術治療」、高醫副院長林宗憲則聚焦「智慧醫療在整合型照護中的應用」。(編輯:黃世雅)11407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